![]()
番薯,原产中美洲,至少在5000年前被驯化。这样一个神农未见,本草不载”的植物,现已在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得到广泛栽培。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除作主粮、零食外,块根也是食品加工、酒精制造工业等的重要原料;同时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总之, 番薯具有多元的功能和价值。中国长期是番薯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古时,番薯是颇受王朝国家、地方社会与升斗小民青睐的“救荒第一义”。早在明万历年间,番薯就在福建、广东一带发挥了救荒作用,徐光启的第一部农书就是关于番薯的《甘薯疏》,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甘薯十三胜”,细数番薯的 优点,并为后世所因袭。入清后,番薯更是为乾隆皇帝所看重,他三令五申劝种番薯,陈宏谋、陆燿、方观承、何裕城等地方大员群起响应,在历史上类似案例也不多见。
![]()
番薯入华时间不长,到现在也就500多年的历史。和其他外来作物一样,番薯也经多个渠道进入我国。中国文化多样、方言各异,加之其品种迭出、形态各异,造成了番薯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番薯之名源自明代福建巡抚金学曾,他在《海外新传七则》中说:“薯传外番,因名番薯。”自此,番薯之名由福建流布大江南北,成为使用最广泛的称谓。
番薯的英文名为sweet potato,字面意思为甜的马铃薯。按照一般的理 解,就是马铃薯(potato)先传入欧洲,番薯传入欧洲之后,为了区分二者,便称呼番薯为sweet potato。 实际上,番薯传入欧洲的时间比马铃薯更早。至迟在1526年,西班牙就出现了介绍番薯的文字,而马铃薯1551年才抵达欧洲,所以早期文献中的potato指代的是番薯。
![]()
马铃薯
番薯的别名有40余种。番薯最早被称为“朱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初一,陈经纶向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献薯藤后又承禀帖:“ … … 纶父振龙,历年贸易吕宋,久驻东夷,目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朱薯”取“红色的薯”之意,也是表达对国姓—— “朱”姓的推崇。
然而,“朱薯”的叫法在民间没有进一步流传,但与之意思相同的“红薯”却广泛得到传布。“红薯”一词用来指称番薯的情况亦出现于明代。明末文人祁彪佳说他“从海外得红薯异种”,在园圃试种,大得收获。祁彪佳所说的“红薯”即指番薯。入清以来,“红薯”颇为流行,如《农学纂要》《 中外农学合编》等著作中都有“番薯,俗呼红薯”的记载。如今,“红薯” 更是成为番薯最重要的别称之一,在整个中国都比较流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可谓脍炙人口,该语最早出自豫剧大师牛得草1979年主演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
“红山药”也是番薯的早期别名,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甘薯”篇的开篇便说“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日本医生寺岛良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和汉三才图会》中也提到了“朱薯”与“红山药”,通过书中所载的名称“赤芋”“琉球芋”“长崎芋”,我们也可以了解番薯从中国进入日本的路径。
类似“红薯”这种用红色来描绘番薯的情况较多,如赤薯、红薯蓣 、红山药、红芋、红苕、红茹、红茱、红术、红菽、红芋头等。但因为在番薯的品种中,除红皮红肉,还有紫皮白肉或黄肉等,所以不少地方也有“白薯 ”“黄薯” 的叫法,如河北一带多称“白薯”,广西等地则常称”黄薯”。
![]()
拔丝地瓜
“地瓜”是番薯最重要且最常用的别称之一 。根据方志记载 ,有清一代 ,福建用“地瓜”指代番薯的案例多于、早于他省,不排除“地瓜”之称起源于福建的可能性。此外,山东、河北、辽宁等北方地区也多用“地瓜”称呼番薯,地方志中常有“番薯,俗名地瓜”之语。笔者认为,北方的番薯多由福建传入,福建在输送番薯的同时,也带去了“地瓜”一名。
四川人习惯称番薯为“红苕”,位于川北地区的西充县因盛产番薯而有“苕国”之称。清代四川农学家张宗法曾总结番薯的吃法,如可“生食、蒸食、煮食、煨食,可切丝晒干收储,作粥;可糖饵,可酿酒”。吃法虽多,但番薯成为主食也是为糊口而行之的无奈选择。清咸丰年间宦居西充的刘鸿典在《西充竹枝词》中便发出了无奈的同情:“喜逢嘉客火锅烧,也识鸡豚味最饶。借问平时糊口计,可怜顿顿是红苕。”
除以上称呼外,番薯还有回回山药、山芋、山薯、山玉、地薯、玉薯、海萝卜、饭芋、蕃瓜、荒薯、番薯蓣、土瓜、香芋、番芋、香薯、荷兰薯、地豆、饭芋、土瓜等别称,多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质,因影响范围较小,故使用频次不高。
目前,“甘薯”是番薯的中文学名。凡是涉及番薯的官方场合,如学术期刊、图书等一般都称之为“甘薯”,那么为何笔者通篇以“番薯”行文呢?笔者以为, “甘薯” 作为标准名不甚合适:首先我国没有使用甘薯的方言基础,其次历史时期“番薯”的使用更为广泛、普遍,此外“甘薯”的使用容易造成一定的历史混乱。因此,笔者认为应将番薯作为中文标准名。(文内配图均已获得图虫创意授权)
![]()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8B
![]()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