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胜利背后的“意外”
61岁的王阿姨(化名)坐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日渐恢复红润的脸色,嘴角忍不住上扬。就在四个月前,她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生癌变的恶性肿瘤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但王阿姨和家人没有被吓倒,而是积极配合医生,开始了系统性的治疗 。
治疗方案是有效的,王阿姨感觉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然而,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暴,正在她的口腔内悄然酝酿。
“医生,我这右边下面最后两颗牙疼得厉害,吃东西都不得劲。”王阿姨捂着脸颊,找到了口腔科医生。这两颗牙早就补过好几次了,现在是旧疾复发 。按照常规思路,这么严重的蛀牙和牙根发炎,拔掉可能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但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拔牙”念头,让接诊的医生瞬间警惕了起来。
因为,医生知道王阿姨正在使用的抗癌药物中,潜藏着一个“沉默的杀手”,一旦被拔牙激活,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杀手,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
一、 我们的“护骨卫士”,为何会反戈一击?
您可能要问,让人生病的不是癌症本身吗?怎么和治疗的药物扯上关系了?
这就要从多发性骨髓瘤这类疾病的特点说起。无论是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的骨转移,还是困扰许多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骨质被异常破坏 。我们的骨骼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破骨细胞负责“拆除”老旧骨骼,而成骨细胞负责“建造”新骨骼。当破骨细胞过于活跃时,骨骼就会变脆、出现“窟窿” 。
为了对抗这种破坏,医生会使用一类被称为“抗骨吸收”的药物,比如大家常听说的“双膦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s, BPs)或“地舒单抗”(Denosumab),很多人形象地称之为“护骨针”或“护骨药” 。这些药物是当之无愧的“护骨卫士”,它们能强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阻止骨骼被进一步破坏,极大地帮助了患者 。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这些药物在保护全身骨骼的同时,却对一个特殊的部位——颌骨,显得不那么“友好”。
我们的颌骨,尤其是牙齿所在的牙槽骨,是全身骨骼中新陈代谢最活跃的部位之一 。它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咀嚼压力,还要应对口腔里数以亿计的细菌,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翻新维修”。而“护骨药”的作用是全面性的,它让颌骨的“拆建”工作也基本停摆了 。
这在平时可能没什么问题。可一旦我们进行拔牙这样的有创操作,就相当于在颌骨这个“停工的建筑工地”上砸开了一个大洞 。拔牙后留下的牙槽窝,需要骨组织快速重建和愈合。但在药物的作用下,颌骨的自我修复能力被大大削弱,血液供应也可能受到影响 。于是,拔牙创口迟迟无法愈合,骨组织暴露在充满细菌的口腔环境中,最终导致感染、坏死 。
这就是**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的由来 。它是一种罕见但非常严重的药物副作用,表现为颌骨区域出现持续超过8周都无法愈合的骨暴露,或者通过瘘管能探查到骨面 。起初,人们只发现它和双膦酸盐有关,所以叫它BRONJ 。后来发现其他药物也能引起同样的问题,于是更名为MRONJ 。
二、 真实案例的警示:一步之差,天壤之别
让我们回到王阿姨的故事。她的口腔医生正是预见到了拔牙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才果断叫停。
医生的团队为王阿姨做了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口腔全景片不仅显示了出问题的牙齿状况,还意外地发现,她的下颌骨上已经有多处因骨髓瘤导致的骨质破坏区域。这进一步证实,她的颌骨正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拔牙无异于“引爆地雷”。最终,医疗团队为王阿姨制定了一个保守治疗方案:对疼痛的牙齿进行彻底的根管治疗(也就是俗称的“杀神经”),并重新进行了填充修复 。通过这种方式,既解决了牙痛问题,又完全避免了对颌骨的创伤,成功规避了发生MRONJ的巨大风险 。王阿姨的案例,是一个通过跨学科协作和明智决策,成功预防悲剧发生的完美典范 。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
在另一家医院,45岁的李女士(化名)同样身患多发性骨髓瘤,也在接受包含“护骨针”和激素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她因牙齿问题拔掉了两颗牙 。奇怪的是,其中一颗牙的创口顺利愈合了,但另一颗位于右下颌的智齿牙槽窝,却迟迟不见好转,持续疼痛 。
在接下来的17个月里,医生通过一系列的口腔全景片,完整记录下了她颌骨“沦陷”的全过程 。
• 起初(2019年10月):X光片上只是显示拔牙窝没有正常愈合,边缘有些硬化(骨质增生)。这时,她已经处于MRONJ的“0期”,即没有骨暴露,但有非特异性的疼痛和影像学异常 。
• 4个月后(2020年2月):病灶区域出现了混合性的影像,有骨质破坏的暗区,也有骨质增生的亮区,医生怀疑已经有小块的死骨(即“死骨”)形成 。
• 又过了3个月(2020年5月):情况急转直下。X光片显示,死骨的数量和体积都在增大,颌骨皮质被侵蚀,甚至出现了“洋葱皮”一样的骨膜反应,这是骨骼严重发炎的典型标志 。她的病情已经从0期发展到了2期,即出现了骨暴露和明确的感染症状。
尽管医生尽了最大努力,通过清创手术移除了坏死的骨头,但李女士的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控制 。最终,她因全身性的医疗并发症不幸离世 。这个令人痛心的案例,如同一部慢镜头纪录片,真实地展示了MRONJ的进展是多么隐蔽而又具有破坏性,也凸显了早期识别和预防是何其重要 32。
三、 “火眼金睛”:如何揪出早期的MRONJ?
MRONJ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症状非常“狡猾”,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它可能会伪装成普通的牙周炎、牙痛、鼻窦炎甚至三叉神经痛 。
MRONJ的分期与表现:
• 高危期 (At-risk):正在使用相关药物,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王阿姨在看牙前就属于这个阶段。
• 0期 (Stage 0):没有明确的骨坏死和骨暴露,但出现了一些非特异性的“预警信号” 。比如:
• 症状:找不到原因的牙痛、下巴深部隐隐作痛、嘴唇麻木等感觉异常 。
• 影像学表现:X光片上可能看到牙槽骨无故吸收、牙周膜间隙(牙根周围的一圈空隙)增宽或模糊、拔牙窝迟迟没有新骨长入、局部骨质密度异常增高等 。李女士的早期就表现出这些特征。
• 1期 (Stage 1):出现骨暴露或能探及骨面的瘘管,但患者没有疼痛、红肿等感染症状 。
• 2期 (Stage 2):在1期的基础上,合并了疼痛和感染症状 。李女士的后期就发展到了这个阶段。
• 3期 (Stage 3):最严重的阶段,坏死范围超出了牙槽骨,可能导致下颌骨病理性骨折、口鼻相通或皮肤瘘管等严重并发症。
可见,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诊断中扮演着“侦察兵”的角色 。传统的口腔全景片能发现一些线索,而更先进的锥形束CT(CBCT),则能像“放大镜”一样,更清晰地展示骨质的早期微小变化,如死骨的形成和骨皮质的破坏,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变范围具有极高的价值。
四、 “保颚”指南:给正在用药的您五条黄金建议
MRONJ一旦发生,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目前还没有能彻底治愈的方法,多以控制症状、稳定病情为主。因此,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或即将在肿瘤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开始使用“护骨针”等抗骨吸收药物,请务必将这份“保颚”指南牢记于心:
1. “先看牙,再用药”——这是预防的重中之重!
在开始抗骨吸收治疗之前,务必先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口腔检查,包括临床检查和口腔全景片的拍摄 。所有需要拔除的患牙、需要治疗的牙周病、根尖炎等潜在的感染源,都应该在用药前处理完毕。给颌骨一个健康、稳定的“上岗”环境。
2. “主动告知,信息互通”——您是沟通的桥梁!
看肿瘤医生时,告诉他您的口腔状况;看牙医时,必须主动、明确地告知您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特别是“护骨针”和激素类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药时长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医生会知道一切。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保障您安全的前提。
3. “保守为上,避免拔牙”——口腔治疗的原则!
在用药期间,口腔治疗应尽可能采取保守、微创的方式。就像王阿姨的案例一样,能通过根管治疗、修复补牙等方式保留的牙齿,就坚决不要拔 。将拔牙等有创操作的风险降到最低。
4. “口腔卫生,常抓不懈”——日常维护的基础!
坚持每天有效刷牙、使用牙线,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预防牙周病和龋齿、避免走到需要拔牙那一步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定期的口腔检查和洁治(洗牙)同样至关重要 。
5. “团队协作,综合管理”——寻求专业的保护!
MRONJ的防治需要一个跨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努力,包括肿瘤科医生、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牙医、放射科医生等 。当您面临复杂的口腔问题时,让他们一起来为您“会诊”,制定出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护骨针”等药物,是现代医学对抗骨骼相关疾病的有力武器,它们的治疗价值远大于其潜在风险 。我们今天深入探讨MRONJ,绝不是为了让大家因噎废食、畏惧治疗,而是希望通过科学的认知,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成为自身健康管理的“明白人”。
通过在用药前做好充分的口腔准备,在用药期间保持警惕和良好的维护,并与您的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我们完全有能力将MRONJ这头“猛虎”关在笼子里,甚至让它根本没有出现的机会。
请记住,在您与疾病抗争的道路上,保护好您的颌骨健康,守护好您的灿烂笑容,同样是这场战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积极的预防和科学的管理,将极大地改善您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的健康胜利增添一份坚实的保障 。
参考资料:Indermun S, Simpson J, Pedro-Beech K, Alwan J, van Rensburg LJ. 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Insights into 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in Myeloma Patients: A Report of 3 Cases. Radiol Case Rep. 2025 Jul 24;20(10):5107-5115. doi: 10.1016/j.radcr.2025.06.109. PMID: 40746744; PMCID: PMC123115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