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的上海愚园路,风里裹着阿大葱油饼的面香。便利店的玻璃上凝着层薄雾,穿碎花围裙的李阿姨把铝制饭盒往收银台一放,指尖戳着手机屏幕上的链家 APP,指甲盖还留着昨天染的酒红色:“小周,你帮我看看 —— 我威海路那套两房,怎么找不到上个月的成交价了?”
中介小周刚咬了口香菇菜包,工牌上的链家 LOGO 被豆浆蒸气熏得有点软。他凑过去划了两下屏幕 —— 原本 “历史成交” 栏里整整齐齐的数字,如今只剩一行灰扑扑的 “暂无数据”。便利店的空调风扫过,李阿姨额前的白发飘起来,她用袖口擦了擦屏幕:“昨天还在呢!我特意记了 302 室卖了 580 万,怎么一夜之间就没了?”
这不是链家第一次 “藏起” 房价的 "温度计"。
去年秋末北京朝阳区的王姐,卖完三居才发现,成交前一周链家就悄悄隐去了同小区的价格;
今年春天杭州滨江的小张,拿着贝壳找房的 “暂无数据” 截图,跟房东磨了三小时价。
链家已在北京、武汉、合肥、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取消了二手房成交价的显示功能。
如今这团雾,终于飘到了上海。
为什么要藏?
答案写在李阿姨的黑眼圈里。上个月她天天守着链家 APP,看到隔壁 302 室比上月降了 10 万,凌晨三点爬起来翻房产证:“我们家装修比她好,怎么反而卖得便宜?”
答案也写在买家小张的犹豫里,他上周看中一套长宁区的老公房,拿着链家的成交记录跟房东砍:“同户型上周卖了 560 万,你要 580 万,是不是太黑?”
当市场像辆踩了刹车的车,公开的成交价就是撒在路面的油 —— 业主看了会慌,怕自己的房子 “卖亏了”,连夜降价抛售;买家看了会等,盼着 “再降点再降点”,捂着钱袋不肯出手。链家的后台数据比谁都清楚:今年二季度上海二手房成交量同比掉了 27%,其中 60% 的业主因为 “看到低价成交” 急着降价,40% 的买家因为 “等着更低” 选择观望 —— 成交量掉了,中介的佣金自然也掉了。
藏起成交价,像给市场盖了层温毛巾。
李阿姨不用再为一条数据失眠,小张没法再拿着截图跟房东硬刚,连小区里的 “房价讨论局” 都淡了 —— 之前每天下午三点,便利店门口的阿姨们会举着手机比:“我家那套比你家多卖了 5 万”,现在只剩一句:“你家链家上能看到成交价吗?”
但这层毛巾下,链家的商业算盘敲得响。上个月大区例会,经理拍着桌子说:“客户太依赖线上数据,忘了我们经纪人的价值!” 现在没了成交价,李阿姨得找小周问:“最近我们小区卖了几套?多少钱?” 小张得让小周帮忙:“查下同户型最近的成交情况”—— 经纪人从 “数据的传声筒” 变成了 “信息的门岗”,客户更依赖他们,业务粘性自然就上来了。
可这层雾,也让市场变成了 “盲盒”。李阿姨的房子挂了三个月,之前有买家砍到 570 万她没答应,现在看不到成交价,她有点慌:“会不会我之前要高了?” 小张看了半年房子,之前靠成交价砍了 8 万,现在没了参考,他犹豫:“要不要再等等?”
傍晚六点,愚园路的路灯亮了。李阿姨跟老头子坐在沙发上,翻着手机里的房源照片。老头子说:“要不降 5 万?” 李阿姨皱着眉:“可之前 302 室卖了 580 万啊……”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像层淡淡的愁。
其实小周昨天刚帮一个房东做成了生意 —— 那套普陀区的两房,房东原本要 600 万,僵持了两个月,最后降了 20 万,才找到愿意出手的买家。小周没跟李阿姨说这些,他知道,有些道理得自己悟:
当房价从 “明码标价” 变成 “盲盒”,最该做的不是等雾散,而是摸清楚自己的底线 —— 房东别守着 “之前的成交价” 不肯降,买家别抱着 “更低的预期” 不肯买,毕竟,房子最终是要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风从阳台吹进来,吹得窗帘晃了晃。李阿姨关掉手机,抬头对老头子说:“明天跟小周商量商量,降 5 万吧。” 老头子点点头,把一杯温牛奶放在她手里。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像在说:
有些雾,终究会散的。
而在雾里的人,得学会自己摸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