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是不是要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有点坐不住了。
“氢能两轮车”这新玩意,如今是真的开始在路上撒欢了。
你要问我现在知道全国多少地方开始折腾这种车子了吗?
直接说东莞、湖北、青岛都已经“刷脸开局”,投运仪式一场接一场,搞得跟发布会似的,架势十足。
说实在话呀,咱们不少人日子全靠小电驴撑着,无论赶地铁去公司,还是外卖送餐小哥一天连轴转,电动车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但大家心里那点小九九——续航焦虑、低温罢工、充电等半天、盗窃猖獗——一个问题都没好好解决。
这不有些城市就在疯狂加码“氢能车”,一股腔调是打算把老旧的电动车踢出局格了。
先别急着夸未来,这氢能概念在国内并不新鲜,可是能做到真正大规模上路?
刚开始还以为只是实验室噱头,没想到,现在真的硬生生推到街头巷尾了。
东莞首批才投了50辆,湖北嘴上说“大规模”,其实也就500台,青岛这边算是狠了点,也只有200辆。
好家伙,这数字乍听唬人,平均拉下来某市顶多一两个社区看到一辆。
有点像给你吃了颗糖,下一秒就翻脸不给第二颗,还是只让尝个味道。
但市面“吹嘘”起氢能车的优势,那一套一套的:零排放,全程只“吐”水;加氢快如闪电,几分钟不到,收拾妥当就能跑;续航遥遥领先,一加氢就飙到九十甚至一百多公里。
至于低温环境?
官方说不会掉链子,不会像电动车遇冷“跪了”。
听起来相当美好——问题来了,这场虚火背后可不是所有人都敢交付信仰。
看看实际用车成本,你要入手一台氢能自行车,价格表一摆,谁不纳闷:“真有人买吗?”
再查查1公斤氢气多少钱?说实在的,省下的钱可能都补贴到换氢站的运营和维护里面去了。
你再对比旁边充电桩满大街,换氢站却稀稀拉拉,有的城市装十年未必能凑齐一网。
那种感觉就像平台戏耍外卖员:你想方便?
不好意思,下次请早点买票预约。
说实在点,氢能技术本身没错,环保真是牛,但目前落地推广就是差口气。
补能基础做不起来,普通人的钱包和耐心都经不住脸皮厚吃个够的资本方反复试探。
前脚刚布局,后脚又撤资。
想象一下,你骑氢能车上下班,结果一路找加氢站比中彩票还难,体验一下“绝望打卡”是哪种滋味儿。
聪明的乘用车主怎么会为了一时新鲜,把稳定实用的小电驴扔一边,跑去追这些“明星产品”?
不怕得罪人,我就是想说,别光看宣传片一顿猛夸。
说氢能是未来趋势没错,可别忘了技术发展的冷漠现实——用惯了电动车的人,谁甘愿冒着半路熄火的风险来体验“被淘汰”的绝望?
说到底,今年全国氢能两轮车也不过投放了二千多辆,大部分还在共享、景区、物流试水。
真让老百姓家门口普及开来?
笑了,除非明天加氢站数量直接翻几十倍,且购车成本能压到普通百姓咬牙能掏的钱包水平,才可能“翻篇”。
最后想问一句,你觉得氢能源两轮车是真要搞 出什么新鲜气息 ,还是又来一场资本故事?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轮推新潮流热起来一年半载,很快又归于平淡?
评论区该活跃点,别光自己默默吐槽,说出来,让厂家和政策方都听见——别再戏耍用户当“小白鼠”!
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真实想法,毕竟这碗饭最后是谁吃的,咱们可得瞪大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