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是抗战名将,曾担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被誉为“军神”。在国民党军中,他的学历之高,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名将,却为何受到老蒋的猜忌?最后落得个“武装叛乱、密谋犯上”的罪名,被软禁了33年?
孙立人
孙立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来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毕业后成为美国一家桥梁公司的工程师。本可从此在美国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却常常忧心祖国。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列强环伺,他深感唯有从军才能报国,唯有枪杆子才能保护祖国的和平。于是他扔下钢笔,拿起战刀,报考了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从此戎马一生。
求学时期的孙立人
孙立人军旅生涯的真正起点是宋子文建立的税警总团。同样的留美背景,使孙立人得到了宋子文的赏识。1932年,他被任命为税警第二支队上校司令。税警总团其实算是宋子文的一支私兵,隶属于宋子文的财政部,用的都是最先进的德式装备。上任后,孙立人制定出一套中西结合的练兵方法,人称“孙氏操典”。
也是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税警总团参战,孙立人立下战功。五年后,孙立人带领税警总团一部再次参加淞沪会战。在苏州河阻击战中,孙立人亲自带人趁夜破坏日军搭建的浮桥,被日军发觉。随后日军发起猛烈炮击,孙立人全身被炸伤13处,昏迷了三天三夜,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1938年,刚刚伤愈的孙立人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会战,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在军界崭露头角。后来他奉命重组税警总团,并担任总团长。
1941年,为削弱宋子文的实力,蒋介石命令税警总团交出半数兵力,改编为国民军第三十八师,孙立人被任命为少将师长。虽然成了正规军,但从根儿上说,孙立人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抗战进入僵持阶段后,孙立人奉命率所部加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的仁安羌一役,孙立人所部113团,力战数倍于己的日军,不仅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第7装甲旅,还顺便歼灭了日军一个大队近千人。为了表达感谢,英王乔治6世授予孙立人“帝国司令”勋章,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这一勋章的外籍将领。
1944年,战功卓著的孙立人被任命为新一军中将军长。他的部队在两次中缅印战役中歼灭日军3万3千人,他也成为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从此在军界“封神”。因为他擅长机械化作战,也被欧美军事家称作“东方隆美尔”。这段经历也是他军事生涯的最高峰和转折点。
抗战胜利后,孙立人被调往东北与东北民主联军作战。但因指挥不力,加上与上司杜聿明不和,随即被蒋介石调往台湾练兵,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远征军时期的孙立人
按说,像孙立人这样战功卓越,在盟军中知名度极高的将领,应该受到重用才是。但孙立人却始终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非黄埔嫡系,一个是亲美。
蒋介石和孙立人
蒋介石派系观念极重,在他心中:非我嫡系,其心必异。因此,想要在国民党军中青云直上,必须是黄埔系出身,亦或是自己的浙江老乡。这两点孙立人都不沾边。不仅不沾边,孙立人还是宋子文提拔起来的。宋子文虽说是蒋介石的大舅哥,但两人关系一向很微妙,互相依存又互相看不顺眼。宋子文从骨子里看不起蒋介石,老蒋更是时时提防宋子文做大。
孙立人在美国学的军事,后来又在缅甸跟美军并肩作战,被盟军司令部任命为前敌总指挥,甚至可以指挥美国空军。这在老蒋看来是典型的亲美份子。
对于美国,蒋介石是又爱又恨。爱的是美国的援助,恨的是美国动辄对中国指手画脚。
老蒋甚至还会吃孙立人的醋。二战后,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邀请孙立人参观欧洲战场,蒋介石竟然质问孙立人:“艾森豪威尔邀请你,为什么不邀请我?”
最让老蒋恨得牙根痒的是,美国曾谋划逼老蒋“退位”,让孙立人取而代之。
据美国解密档案,国共内战后期,眼看蒋介石大势已去,美国在1949年初紧急制定了“弃蒋保台”的对华政策。而孙立人,是美方考虑顶替老蒋的第一人选。
1949年2月,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专门派副官到台湾,邀请孙立人去东京商议台湾防御计划。麦克阿瑟不仅亲自见了孙立人,还暗示他说:“台湾这艘‘不沉的航空母舰’绝不能落到共产党的手里,我们美国将全力支持阁下防卫台湾。”支持孙立人,而不是支持蒋介石,这话里很有学问。孙立人不傻,明白麦克阿瑟的意思。但他没有接对方的话茬,而是表示自己只是个军人,无意从政。
孙立人与麦克阿瑟
孙立人是个诚实正直的军人,但坏就坏在他的诚实。回台后,他竟然将东京之行的一切,原原本本地通过陈诚汇报给了蒋介石。但孙立人太不了解老蒋了,他的光明磊落不仅没有赢得信任,反而更加深了老蒋对他的猜忌。
蒋介石毕竟是政坛老油条,虽然心中不满,但看在美元的面子上,还是对孙立人客客气气,委以“重任”,实则架空。
陈诚
从已经解密的美驻台领事艾嘉发给国务卿的7封电报可知,孙立人对陈诚故意架空他,导致他有职无权非常不满。孙立人还吐槽陈诚等当权者顽固保守、脱离时代,还说如今台湾人心思变。
孙立人的抱怨,蒋介石不可能一点不知,只是碍于美国人的面子没有对他如何。但蒋介石在日记里暗自发狠,“......孙立人屡屡挟美国自重”。言下之意,早晚找他清算。
1950年3月,蒋介石任命孙立人为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还许诺以后让他当三军总参谋长。一时间,人们以为孙立人成了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
但此时,台湾军界正暗流涌动。孙立人刚刚上任不到一周,蒋经国掌控的情报机关就将孙立人的秘书黄正,还有黄正的姐姐、陆军训练总部军官黄珏逮捕,罪名是“泄露军机”。不仅如此,孙立人的旧部李鸿、陈鸣人、彭克立等人,也相继被以“匪谍”罪名拘捕。
蒋介石的官场权术玩得炉火纯青。他给孙立人升官是给美国人看的,而抓捕孙的亲信则是敲打孙立人,让他别太得意,掌控军队的还是我老蒋。
蒋经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以所谓“协防”名义开进台湾海峡。这时,老蒋终于松了一口气,大陆方面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对台湾动武了。
既然如此,孙立人这颗棋子就不那么重要了。于是,1951年3月27日,蒋介石正式派遣蒋经国进驻陆军总司令部,组建政治部,这等于给孙立人派了一个监军。由此,孙立人彻底成了个有名无实的空头总司令。
孙立人不仅不受蒋介石待见,在军队高层中的人缘也不好。他个性孤傲耿直、不善权谋,看不惯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屑于跟那些满脑子钻营的同僚们相处。
有意思的是,每周军队高层例会他总是迟到。有人问他原因,他的回答竟是:不愿意向参谋总长周至柔敬礼,迟到可以躲过敬礼环节。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过年时蒋经国给他拜年,他竟然避而不见。这样一个胸无城府的人,在国民党军队中混,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
1954年,台湾被正式纳入美国在远东的防卫圈中。蒋介石认为,此时的美台关系已经巩固,不需要孙立人从中润滑了。于是,当年6月,孙立人被调离陆军,给了个“总统府”参军长的空衔,明升实贬,彻底解除了孙的兵权。
蒋介石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要把孙立人这个未来可能的威胁彻底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
从1955年5月起,毛人凤将孙立人在军中的旧部连根拔起,共有300多人以各种罪名入狱。
为了观察孙立人的反应,蒋介石还故作轻松地召见他。据孙立人回忆,蒋介石对他说:“ 你没有什么,你以后少跟政客们来往。”孙回答说:“是的,我一生最讨厌玩政治和与政客打交道。” 蒋的脸色变得很难看,随即又回转微笑说:“你对于训练部队很好,不过打仗不行。” 孙立人听了这话,啼笑皆非,直接对蒋说:“不然,将不知兵,何以为战?盖兵战实为一体两面,而不可分离。窃职追随钧座卅余年,转战国内外大小凡百余战,从未辱钧命,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守无寸土之失。殊不知钧座所言‘打仗不行’何所指也?若言争权夺利,欺世盗名,则我不屑也。”
说完这番话,孙立人敬了个礼转身就走了,只留下被怼得哑口无言的蒋介石。敢于当面顶撞老蒋,孙立人的下场可想而知。而这也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很多人看出风向不对,劝孙立人远走海外。但孙立人自认问心无愧,不为所动。
很快,毛人凤派手下威逼利诱被抓的孙立人旧部,最终有几十人被逼写下了所谓“通共”的认罪书,并指认孙立人是他们背后的主使。
孙立人得到消息后,知道已无法挽回,于是写下一份简短的辞呈。而蒋介石给他安的罪名是:部下阴谋在军中“兵谏”,孙立人知情不报,没有制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被免职的孙立人,蒋介石拿对付张学良那一套对付他,采取“不杀、不审、不问、不判、不抓、不关、不放”的“七不”政策。1956年6月,孙立人被遣送到台中市,开始了漫长的软禁生涯。这一关,就是33年。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紧张的政治气氛逐渐缓和。1984年,台北动物园为庆祝大象林旺60岁生日,邀请当年参加远征军的老兵出席,其中很多老兵是孙立人的旧部,他们都在关心孙立人的处境。而那头大象,正是孙立人的新一军从缅甸带回的战利品。
1988年1月,蒋经国离世。在孙立人家人的努力下,当局和民众越加关注孙立人冤案。3月,孙立人终于重获自由,结束了长达33年的幽禁生活。
重获自由的孙立人
1990年11月19日上午11时15分,刚刚恢复自由不到3年的孙立人将军,带着毕生的遗憾,病逝于台中,还差3天就是他的90岁寿辰。
2001年,台湾官方终于正式公布《孙立人案》的调查报告,证明孙案纯系被阴谋设局的假案,应还当事人以清白。一代军神长达33年的冤狱,终得昭雪。
@历史@传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