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因房屋隔音不达标、疑似“住改商”等问题引发关注的徐水区颐和雅园小区,住建局组织的协调会陷入僵局。从当事人提供的协调过程来看,业主与涉事企业(开发商及物业)的核心矛盾仍未化解,住建局的协调未能打破僵局,事件背后暴露出的住宅品质争议与维权困境愈发凸显。
诉求明确与回应缺位的拉锯
作为业主的王女士情绪激动却逻辑清晰,直指多个核心问题。她明确提出两大诉求:一是彻底解决房屋隔音问题,“小卧室根本住不了人,单元门开关声、半夜进人声响都能吵醒孩子”,甚至直言开发商曾承认“房屋存在设计缺陷”;二是针对小区部分区域疑似“住改商”的运营模式,要求停止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经营行为,“我买的是住宅,不是酒店式公寓,流动人员深夜进出、打牌噪音早已超出普通居住范畴”。
王女士还列举了诸多细节佐证:京东、顺丰配送员多次反映能轻易听到门内动静,侧面印证隔音缺陷;物业巡逻记录显示“开门劲大”,实则暴露房屋隔音不达标;甚至有半夜2点多单元门异响导致孩子受惊哭闹的情况。她强调,自己手中有录音、录像等多份证据,且并非个例,“其他部分业主也有类似问题”。
然而,涉事企业代表在协调会上的回应却显模糊。企业方仅以“检测报告合格”为由回应隔音争议,对业主提及的设计缺陷、实际居住体验避而不谈;针对“住改商”质疑,则以“房屋出租是正常权利”搪塞,未正面回应经营行为是否合规、是否侵犯相邻业主权益。
住建局方面作为协调方,虽提及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出具的噪音检测报告(显示“合格”),但未对业主提出的“空房检测数据是否合理”“检测标准与实际居住需求是否脱节”等疑问给出明确解释。协调过程中,工作人员多次引导业主“走司法程序”,却未能就企业是否存在责任、如何整改提出实质性建议,被当事人质疑“偏袒企业”。
从房屋质量到维权逻辑的深层对立
此次协调未果,将事件争议推向更深层次。当事人王女士反复强调“住宅应以人为本”,认为检测报告的“合格数据”不能等同于“居住合格”,“白纸黑字的参数代替不了孩子被吵醒的哭声”,这一观点道出了众多业主的心声——住宅的核心价值在于宜居,而非单纯满足技术指标。
而涉事企业始终以“符合标准”“程序合规”为挡箭牌,忽视业主的实际居住体验。这种“数据合格即万事大吉”的态度,与业主“以居住感受为核心”的诉求形成鲜明对立。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事人提及小区部分区域被用于“养老公寓”“酒店式出租”,质疑其可能涉及“套取政府补助”,并指出住建局曾回复“因经营不好才改变用途”,但企业方却称“开发商有权自行决定房屋用途”,双方说法矛盾,为事件增添了更多疑点。
住宅维权中的共性困境
颐和雅园事件的拉锯,折射出当前住宅维权中的典型问题:一是技术标准与居住体验的落差,官方检测报告的“合格”与业主实际感受的“不适”如何平衡,成为争议焦点;二是“住改商”界定与监管的模糊地带,住宅出租与经营性使用的边界不清,易引发邻里矛盾;三是协调机制的效能问题,行政协调若仅停留在“程序走过场”,难以真正推动问题解决。
截至目前,当事人明确表示“若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继续维权”,而涉事企业与监管部门尚未给出新的回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