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全球汽车产业看成一张巨大的赛道,很多人盯着起跑线,李柯却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放在了终点。
作为王传福的妻子,李柯在比亚迪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25年更是拿下了“世界汽车年度人物”,成了这项大奖史上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一位来自中国品牌的获奖者。
![]()
风光背后不是“突然被看见”,而是一个人用二十九年时间,一步步把“可能性”变成“确定性”。
很难想象,故事的开头是一次让身边人都摇头的跳槽。
1996年,她才26岁,外企里做销售,半年冲进TOP,月薪两万,前途肉眼可见。她偏偏转身,以三千块的工资加入成立才一年的比亚迪。
动因很简单也很热血:她遇见了王传福,听到了“要做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厂”的野心,还被“Build Your Dreams”四个字击中。
![]()
那会儿的比亚迪小到可以一眼望尽,深圳的一间办公室、十来号人,离“世界级”远得很。但也就是这个“看上去不可能”的选择,让她和公司一起把不可能一点点做成了。
加入没多久,企业从一间小办公室搬到两栋厂房,业务蹭蹭地长。李柯的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女强人”,而是一种“销售出身的战略型执行者”:她能听懂工程师在讲什么,也知道客户到底关心什么。理工科的“王总逻辑”和她的“客户逻辑”,彼此补位,给了这家公司早期出海的底气。
1997年,她带队在香港设立第一个海外办公室,兜里揣着3万美元,逛遍了欧洲和北美的展会,只要跟电池沾边就去。语言、文化、偏见,每一关都不轻松。展位在角落、介绍讲不清、技术概念要反复翻译,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
但她给自己立了一个原则:要么做国际一线品牌的供应商,要么就不做。2000年,比亚迪拿下摩托罗拉,成为对方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这一仗把门槛跨过去了。
两年后,面对跨国巨头的专利诉讼,她把话挑明了说:“没侵权,该打就打。”结果也如她所愿——赢下官司,捍卫了技术和尊严。那一刻,对无数中国企业是种示范:走出去,不是被动挨打,也可以堂堂正正地打赢。
![]()
此后,她把“电池”两字,扩展成“电动化”的全球版图。从亚洲到欧美,从B端到C端,既做供应商,也做品牌。
比亚迪在美国建设电动大巴基地,新能源汽车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布局;到今天,海外销量累积在几十万台量级、业务覆盖到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很多人看到的是地图上不断出现的新针脚,她看到的,是每个市场背后那串琐碎而关键的“人货场”:谁来卖、卖给谁、怎么保服务。
2021年,比亚迪宣布乘用车出海,她从“幕后统筹”走到了“台前代言”。欧洲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也是她主动挑的主战场。她总结得很实在:国内讲创新、拼技术,欧洲更看你能不能坚持十年如一日地把品质、服务、网络都打磨到位。要立得住,不能靠低价,要靠价值。
那一阵她几乎三天飞一个国家,拳击爱好也放下了——“生命有限,要把时间用在最值得的事情上”,她说得云淡风轻,但每次落地都是一天从早到晚的密集拜访。
刚进拉美市场时,经销商的态度很谨慎,“计划开五家,先试一家的水”,她不急,按节奏把交付、售后、培训扎牢,等数字自己说话。半年里,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比亚迪在欧洲的认知度从10%窜到36%,这不是一两次营销带来的,是“体验复利”的结果。
![]()
更重要的,是从“产品出海”到“平台出海”的升级。2024年,比亚迪与Uber合作,引入10万辆电动汽车进入全球网约车体系。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意味着“第一次接触中国电动车”的入口变多了;对行业而言,这是从一台车的性能,走向一整套电动化出行方案的系统能力。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把“好产品”变成“好体系”,再把体系复制到更多的国界。
她并不喜欢“女强人”的标签,理由也很简单:“能干不等于霸道。”效率是她的关键词,但她也反思过,自己有时太追求效率会给团队带来压力。
能说出这样的话,往往意味着更成熟的管理观:既把事做成,也把人带起来。她的最大梦想并不复杂——把“中国的比亚迪”变成“世界的比亚迪”。2025年的奖项,更像是外界给这句话盖了一枚章:你走的方向,是对的。
这一切汇总到一个方法论上,就是她反复强调的“长期主义”。她讲得毫不玄乎:客户的信任是一点点挣来的;没有对品质、技术、服务的长期投入,再漂亮的价格都撑不起海外市场的根基。
这句话放在今天的产业大势里特别有分量。全球车市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电动化不是风口是方向,软件定义汽车不是口号是现实。中国企业最初靠“更快的迭代、更高的性价比”突围,现在开始用“更完整的技术栈、更稳定的交付、更成熟的生态”占据上风。
比亚迪用刀法极稳的电驱、电池、控制“三电”体系,和庞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不断把“新豪华”这件事说清楚:豪华不只是皮椅木饰,而是静谧、能耗、可靠、智能体验的综合水准。去年的技术故事,今年用技术定义标准,这种自信,是一点点跑出来的。
很多人喜欢把企业的成功写成传奇,其实换一种角度看,更像是把无数细节反复做对:谈判时的坚持、诉讼里的底气、展会上被拒绝后的第二次拜访、合作伙伴从怀疑到信赖的拐点。
![]()
李柯令人钦佩,就在于她很少把自己放在聚光灯的中心,却总能把“事”放在最前面。她和比亚迪的关系,像她当初被那句Slogan吸引一样:不是“梦想给你”,而是“你去Build”。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汽车这十年的关键词是“从追赶到引领”,那她的经历就是这八个字的注脚。她用极其务实的方式,完成了极其浪漫的事情——让世界在一台台车里,认识一个越来越立体的中国。她也不止一次提醒年轻人:别把胜负都压在一两次“爆款”上,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把难而正确的事情,做得不厌其烦。
写到这里,我们似乎也能从她的故事里提炼出一个给自己用的小准则:在选择岔路口,不妨把问题延长到五年、十年去问——这件事,能不能让你持续成长?这家公司、这条赛道,有没有值得你一次次投入的“长期变量”?
短期的风会让你很热闹,但只有长期的土,才能让你真正扎下去。梦想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被反复打磨过的日常。愿我们都能像她一样,先把今天的功课做扎实,再把明天的远方看清楚;愿更多的中国名字,带着专业与自信,堂堂正正地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