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67年,姚玉兰留下的照片。此时她已经64岁,仍是风韵犹存。
姚玉兰从小就学戏曲,十二岁时,已经能很好地反串杨六郎,台风稳健得跟老将一样。
年纪轻轻,便开始在梨园中崭露头角。
杜公馆的四夫人
1927年,24岁的姚玉兰在上海大戏院演出,身段英挺。
台下坐着的的杜月笙,一下子看得入迷了。
演出后,杜月笙派人到后台,给姚玉兰送去一套翡翠配饰。
但是,姚玉兰将它封不动退回,并附了一张短笺:“戏子卖艺不卖身,杜先生的厚爱,玉兰心领。”
这份不卑不亢得气质,反而勾起了杜月笙的兴趣。
此后,他并没有用权势施压,而是以 “戏迷”的身份,经常去听姚玉兰唱戏。
有时还请姚玉兰到杜公馆唱堂会,相处的过程中,对她的家人也是礼遇有加。
母亲筱兰英
姚玉兰的母亲筱兰英是梨园前辈,她见杜月笙对女儿并无轻慢态度,且确实有诚意,渐渐松了口。
终于,在1929年,杜月笙以 “明媒正娶” 的规格,迎娶了姚玉兰。
而此前的几房夫人,并没有这样的殊荣。
此外,杜月笙还特意为姚玉兰建造了一栋独立公馆,带着花园泳池。
完成了此前对姚玉兰的承诺: “不与前三房同住”。
婚礼当天,上海滩大人物几乎到齐,黄金荣、张啸林亲自证婚。
进了杜家后,姚玉兰没像其得他夫人那样,用老套的手段争风吃醋。
反而,她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旺夫”能力。
1934年,宋美龄邀她到南京演出,她特意请杜月笙陪同,席间与宋美龄唱和,帮杜月笙搭上了 “蒋宋线”,让丈夫的事业更进一步。
而对前三房夫人,姚玉兰的态度是:不远不近,以 “礼” 相待。
大太太沈月英常年卧病,她常去探望。
二太太陈帼英性子急躁,她能躲则躲,尽量不去招惹。
三太太孙佩豪爱出风头,她便让她多管外事,自己则守着内宅,反而赢得了 “贤惠” 的名声。
而姚玉兰的“贤惠”,更体现在于,她接纳孟小冬这件事。
接纳孟小冬
姚玉兰和孟小冬早年时,就已经相识。
1922年8月,在汉口天声舞台的后台,18岁的孟小冬,与22岁的姚玉兰初次相遇。
当时,孟小冬刚刚崭露头角。而姚玉兰这些年,已跟着母亲筱兰英闯出名号。
两人同为女老生,唱腔均宗谭派,一见面便惺惺相惜。
她们在后台切磋曲目,当唱到“为国家那何曾半日闲空”一段时,孟小冬都不由赞叹:“姐姐这汪派韵味,比男儿更显苍凉”。
当晚,两人在汉口江边的茶馆,结拜成了姐妹。
此后几年,孟小冬北上京城,成为一代名角“冬皇”,姚玉兰则在上海嫁给杜月笙。
二人的人生轨迹,似乎已经渐行渐远。
但其实,姚玉兰一直暗中关注着妹妹孟小冬。
孟小冬和梅兰芳
1931年孟小冬与梅兰芳婚变,她在《大公报》愤然发声,两人解除关系。
姚玉兰此时,便暗中写信安慰这位“义妹”。
到了1935年,孟小冬终于走出了婚姻的阴影,接受了上海大戏院的聘请。
当天,姚玉兰亲自到码头迎接。
她将孟小冬安置在自家公馆的隔壁,更安排杜月笙,以“戏迷”的身份来拜访。
杜月笙和孟小冬
某次堂会,杜月笙对孟小冬的唱腔赞不绝口。
姚玉兰趁机在旁边轻笑说:“杜先生若真爱戏,何不请冬皇常住杜公馆?”
看似玩笑,其实,她深知杜月笙对孟小冬倾慕已久,而孟小冬漂泊半生,也需要一个安稳归宿。
1949年杜月笙全家搬到香港,孟小冬滞留上海。
姚玉兰不顾杜家其他夫人反对,连发三封急电:“妹若不来,姐心难安”。
最终,孟小冬也搬到了上海,被姚玉兰接进了香港杜公馆。
1950年,杜月笙病重,想给孟小冬一个名分。为此,姚玉兰亲自操办,让二人在香港补了婚礼。
晚年
1951年杜月笙病逝后,遗产分割时,姚玉兰只分到了数万港元,远不及前三房。
但她并没哭闹,默默变卖着首饰,带着子女在香港过日子。
第二年,在宋美龄帮助下,姚玉兰又迁居到了台湾,她自己在基隆买了栋小房子。
平日里,除了照顾子女之外,就是琢磨戏曲。
1983年 ,80岁高龄的姚玉兰,在台北病逝。
她的墓地,位于杜月笙墓的下方,墓碑刻有 “杜母姚夫人之墓”,成为了唯一和杜月笙葬在一处的夫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