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来,关于农民、社保、纳税、退休等相关话题的讨论有很多。其中有许多说法,都让我感到愤怒。
我也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讲讲这些事。
我小时候为什么而读书?是为了脱掉“农皮”而读书,是为了“坐街”而读书。父母是这么叮嘱的,村小的老师们也是这样讲的,只是课本上不是这样写的。
何为“农皮”?就是农民的身份。那身份,就像是一张皮长在了人的身上,镶嵌在骨肉里,浸润在血液里,是娘胎里带来的,要想脱掉它,要想有一个新的身份,就非得扒皮剔肉、伤筋动骨、面目全非不可。
十几年、二十余年后回头一看,觉得“脱农皮”这个说法,实在是太过鲜活生动、太形象、太有创造力了,非有刻骨铭心、痛彻心扉的实际感受,不可能造出这个词语来。只是小时候是“身在此山中”,没有察觉到而已。
如何脱掉“农皮”呢?对于身为幼儿、孩童的我们而言,那就只有在农忙之余好好读书了。
![]()
如何才算是“脱掉”农皮?那就是过上好的生活,成为“工作人员”,挣到钱,有车坐,在城里“坐街”。
那时,“工作人员”这个词,并不用加前缀,这四个字,就等同于有编制的人。做其余工作的人,都不属于“工作人员”。
“坐街”这个词,在四川话里,读作“坐gāi”,小时候,这是村里的流行语,它的意思,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不是要去坐在街上讨饭吃,而是去当城里人。
有“坐街”这个词,但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坐农”、“坐田”,因为不可能坐着当农民。在田地里,农民得站着、弓着、蹲着、跪着、甚至是趴着。
2000年左右我入读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全班同学就被班主任老头分配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回家找父母要钱,然后带到学校交给他。
找父母要什么钱呢?要农税提留款,大概三四百元。
村里的干部们在农民家里收不到,于是就让村小的老师们找孩子们要。我一直记得,社长村长坐在我家不走,但父母却拿不出钱的窘境。
父母们即使有钱,一开始也并不愿意交给老师,能拖就拖。
我们这些小学生,还有我们的父母,都被这位老头骂了个狗血淋头。对于那些交费不积极的学生,老头让他们回去问问父母:钱放在家里是不是可以下崽?
有些学生回家后,果然就这样问了父母。有些父母说,钱存在折子里,可以下崽。有些父母说,钱上有男有女,可以下崽。更多的人,则是对老头破口大骂,包括我的父母。
让老师帮收农税提留的办法,有奇效,村干部一两个月收不到的钱,老师们一两周就收齐了。
父母们害怕孩子在学校被老师针对,孩子们拿不到钱,也不敢去学校。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在上学路上把钱搞丢了,或是被骗走了,于是就会自己来到学校,亲手交给老师。
这样的事,经历过大概三四次吧。
我在七八岁的年龄,就成了一个小小征税员了。
我不仅是一个小小征税员,也是一个生产工。
我与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做农活。山区的农活,又尤其艰难。
放牛、割草、拾柴是最轻松的三种农活(排名分先后),大人们一般是不做的,都留给孩子们。
而到了玉米、小麦、稻子、油菜、生姜、红薯、土豆的播种与收获季节,农活就变得尤其繁重了。
每年五月份是收获冬小麦、播种稻谷的时期,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此时,学校就会给我们放三天专门的农忙假,不布置任何作业。后来,老师们取消了农忙假,反而让我们带上农具去学校,帮老师们割麦穗。家长们怨声载道,却奈何不得。
我们终年一日两餐,甚至有时候会吃盐稀饭。稀饭煮熟了,加一勺盐进去调个味,就算是一顿。
农税提留也只是诸多税费种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我爸常说,世纪之交的那些年,家里每年卖掉几头猪后、再去完税,然后兜里就所剩无几了,几乎存不到钱。
几头生猪,总能卖个两三千块钱,但这个钱,在兜里捂不热。所以,农税提留,还只是小头而已。
家家户户养猪养鸡,种很多庄稼,下到七八岁的孩童,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要做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年到头,却连个小康生活都达不到,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
有一年,我和我妈去县城卖菜,一背篼的生姜,卖了20块。除去两人来往车费,还剩下12元。
每个乡镇,也会有一个粮站,村民们交的公粮,就存入粮站内。但是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没有交过公粮,而只是缴税,看来在2000年左右,在我的家乡,公粮这一实物税,已经货币化了。
在退耕还林那几年,粮站的粮食又发给了村民们,作为退耕的补偿。但是这些存放了许多年的粮食,数量不多,还有一股怪味,吃了几顿后,许多人就都拿去喂猪了。
那时,农村有一种很常见的草帽,上面用红字写着“纳税光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
![]()
就是图上这种帽子,“纳税光荣”四个红字,就印在帽檐上。
农民们下地干活时,常常戴着这顶帽子。你要是在2000年后的那几年,来到我们村,兴许还会看到我也戴着这顶帽子,正在田间地头干活呢。
村干部去村民家里收税时,就会给村民送“纳税光荣帽”。你要是收了光荣帽,就不好意思不给钱,否则,就不光荣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