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弹出暴雨预警
结果窗外艳阳高照?
预报气温35℃
体感却像进了蒸笼?
不少市民吐槽气象预警“不太准”
津南区气象局今年1-7月发布了97期预警
准确率84%
这“落差”咋回事?
气象专家坦言,短时强降雨、冰雹、雷暴这些“暴脾气”的强对流天气,变化快、范围小,现有的观测网络和预报模型有时难以完全捕捉其“行踪”,存在预报瓶颈。
同时,公众的认知偏差也容易造成误解。“暴雨不等于瓢泼大雨,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了一天,累计降水量达到了50毫米,实际也是达到了暴雨量级,但是给人感觉就是下了一天的小雨;再比如,预报气温35℃,但在潮湿天气里体感温度可能飙升到40℃。”津南区气象台副台长吴洋解释道。预警信号依据的是科学量化的标准,而人的体感常常受到湿度、风速等多种因素影响,这种“体感温差”容易让大家觉得数据不准。
天气变化的局部性特点同样会让人产生“错觉”。记者了解到,有些雷暴云团影响范围可能只有几十甚至十几公里,仅仅覆盖部分街镇。这就导致预警区域内未受影响的市民,很容易产生“虚惊一场”或“预警不准”的感觉。
面对这些挑战,气象工作者从未停止努力。他们以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精进观测能力。去年,区气象台统筹推进了7套气象观测站、1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及1套垂直观测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在设备选型、站点布设、数据校准等各环节都建立了标准化流程,确保观测设施都能精准捕捉气象要素变化。观测站网的加密、设备的迭代升级,让曾经的气象“盲区”不断缩小,为预警信号的及时发布、精准研判筑牢了数据根基。
尽管当前科技尚难实现100%精准预报,但每一次预警的核心目标始终如一——“提前避险、减少损失”。当您的手机再次弹出预警信息时,不妨及时添一分防范,这正是预警守护生命安全的真正价值所在。气象部门也表示,将持续努力提升精准度,更好地守护大家的晴雨冷暖。
来源:融媒津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