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的学科,它的发展速度越来越依赖与其他领域的“牵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这些看似与医学相隔甚远的专业,如今在医疗健康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精准诊断到康复辅助,从可穿戴监测设备到智能影像分析,医工交叉已从科研人员口中的前沿探索,快速走向临床和产业的核心阵地。尤其是在“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跨学科协作不仅是科研趋势,更是产业和人才培养的刚需。为了抓住这一时代机遇,全国各地高校不断搭建医工融合的创新平台,通过竞赛、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技术从实验台走向病房和手术台。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所以“医工结合”见长的高校——上海理工大学,正凭借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与创新氛围,在全国性高水平赛事中交出亮眼答卷,成为医工交叉教育的鲜明代表。
刚刚落幕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BME)创新设计竞赛于7月20日至22日在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共吸引280余家单位、4200余支队伍、1.5万余名学生参赛,规模创历史之最。经过现场比拼,评出一等奖145项、二等奖415项、三等奖694项,竞争格外激烈。如此大体量、高标准的赛事平台,显示了BME创新设计在全国的大热程度。上理能够在这种“顶级平台”当中脱颖而出,就是他们医工教育实力的真实体现。
此次上理共派出10支参赛队伍、20余名师生参赛,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蔡文杰副教授指导的“心龄智探—基于AI-ECG的年龄预测与生活习性分析一体化平台”项目,斩获医工AI赛道全国第一,并在闭幕式由王嘉豪代表团队进行3分钟创新历程分享。在医工交叉领域,AI+健康这类创新项目直接切入国家战略需求点,这种化想法为可视成品的能力,正是未来创新人才必备的“实战力”。
回顾历届成绩,上理在该赛事中已累计夺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0项。大多数成果来自医工交叉项目的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这不仅是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上海市高峰学科、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果的体现,更是高水平医工交叉推进的缩影。成绩累积说明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积累和教学体系已经形成稳定支持,这种“冠军传统”正是培养下一批拔尖创新者的重要土壤。
全国大学生BME创新设计竞赛始终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展开,以“以赛促学、产学结合、学以致用”为宗旨,推动将学科发展与临床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作为国内医工融合领域权威赛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更促使学校深化交叉学科教育与产业合作。上理的持续性高水平成绩,正是教育理念落地的体现:不是培养“竞赛好手”,而是培养“能解决问题”的创新人才。
上理在医工、光学仪器、生物材料、微创医疗器械等领域建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平台,推行科研教学融合。通过这些平台,学校不仅为学生创新提供了硬件支持,也为产学研协同创造了制度基础。没有坚实支持平台的学科竞赛,往往只是“纸上谈兵”。上理能够让学生在真正科研和工程环境中挑战自我,是其创新培养体系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上海理工大学在全国顶级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舞台上持续斩获佳绩,体现了其“医工交叉”“教研融合”“以赛促学”育人理念的成功落地。如果你关注未来的医疗科技趋势,渴望培养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理绝非一个噱头,而是具有真格实干力和教育温度的优选。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