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凌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彩排,不只是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会做准备,更是一次武器装备的大曝光。三军仪仗队、徒步方队全体换上了全新的QBZ-191突击步枪,这是自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以来,时隔26年的首次大规模换枪。
曾经风光无限、服役近30年的95式步枪,在这一刻悄然告别仪仗队阵列。这不仅是一次装备更迭,更是解放军轻武器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信号。
95式的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国军队仍以81式7.62毫米步枪为主力,虽然可靠,但已难以适应现代化作战需要。95式采用国产5.8毫米小口径高速弹(DBP87型),具备更好的弹道平直性、穿甲能力与精度。
它的最大特色是无托结构——弹匣在扳机后方,使枪身更短、便于携带,非常适合城市作战和车载部队使用。1997年驻港部队首次公开亮相,外形线条流畅,给人一种“跨入国际一流”的新鲜感。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95式首次大规模亮相,从此成为解放军轻武器的标志。
此后20多年,95式遍布陆、海、空三军以及武警、边防部队,产量逾百万支。2010年前后推出的95-1式改进型,在护木、保鲜、握持舒适度方面优化不少,但核心设计未变。它伴随官兵走过香港回归、国庆阅兵、抗战胜利纪念,甚至出现在莫斯科红场阅兵的方阵中。
虽然95式在诞生时可谓先进,但它的短板也在服役过程中逐渐显露:
无托设计缺陷:瞄准基线高,射手暴露率增加;换弹动作不够顺畅,对左手射手不友好。
模块化不足:原生无导轨,挂载配件困难,后期改装性差。
人机工程落后:握持舒适度和瞄准稳定性不如新一代有托步枪。
随着现代作战强调信息化和多用途挂载,95式的改进潜力已接近极限。
QBZ-191是在2010年代中后期启动研发的有托式突击步枪,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首次亮相。当时它只出现在陆军、武警等少数精锐部队中,外界一度怀疑它会不会步03式步枪的后尘——小规模试用但无法替代主力。
与95式相比,191枪族在设计理念上全面升级:
有托结构:弹匣位于扳机前方,换弹更快,瞄准更稳定。
模块化设计:全长皮卡汀尼导轨,上下机匣分体,可挂载各类瞄具、激光、战术灯、握把。
新型弹药:配套DBP191型5.8毫米弹,精度、射程进一步提升。
全家族衍生型号:突击步枪、卡宾枪、精确射手型、班用机枪,甚至9毫米冲锋枪QCQ-171,适配不同任务场景。
部队反馈显示,191系列在300米内射击精度更好,后坐力控制稳定,适用范围从城市反恐到高原边防都表现出色。
2019年亮相后,191先在特战部队、海军陆战队等精锐单位试用。2021年中俄联合演习中规模现身,2022年在边境巡逻部队普及。2023年新兵入伍直接配发191,95式生产线停止,部分库存转给武警或出口。
此次2025年演练,三军仪仗队和海空方队全数持191亮相,意味着它的全面换装已进入快车道。这也是26年来首次在国家级大场合全军统一使用新式突击步枪。
现代步兵需要面对城市巷战、丛林巡逻、沙漠机动作战等多种环境,191系列可通过更换枪管、枪托、挂载快速适应不同任务,这是95式无法比拟的。
全长导轨为未来的战场信息化留足了接口,热成像、全息瞄具、激光测距等装备可以无缝整合。这意味着士兵个人火力与侦察能力同时增强。
虽然单价比95式高,但有托结构更易上手,换弹与射击动作符合国际通行习惯,缩短新兵训练周期。同时新材料和制造工艺降低了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一次全面换装不仅是装备更新,也是军队形象的现代化展示。26年来的首次统一更换,对内能提振士气,对外是国防工业实力的展示。
95式的退役,不是简单的“老去”,而是中国轻武器体系的升级换代。从56式仿AK到81式改进,再到95式创新,直至191的成熟,这条路走了近70年。
191系列的优势不仅在于当下,更在于可持续发展——未来可以通过模块升级继续延长服役周期,而不必像95式那样在20年后陷入改进瓶颈。这是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一步。
95式曾是中国轻武器现代化的里程碑,如今它的退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1枪族的登场,意味着解放军在轻武器领域正式完成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跨越。这不仅是一次装备的更迭,更是作战理念和技术体系全面升级的体现。
未来几年,它将成为解放军官兵手中的标配,伴随中国军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履行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