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被视为中国人口发展的“救心丸”。专家翟振武教授预测,一旦限制解除,新生人口将迎来一波爆发式增长,劳动力缺口、老龄化压力都能因此得到缓解。媒体也都是非常乐观,认为随着新生儿数量大幅增加,未来教育医疗地产等又会迎来一波大发展。然而不到十年,这场被寄予厚望的人口反弹,却成了打脸现场。
![]()
2015年,全国人口学界几乎达成共识——全面二孩会释放巨大生育潜力。作为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的翟振武教授,更是乐观估计,一旦放开二孩,每年新生人口增加4000万,4年就能超过1.6亿新增人口。尤其是城镇人口,条件相对较好,生育意愿更强。
根据2014年的抽样调查,目标人群中40岁以上妇女占近半,但生育意愿高,这让不少专家相信,总人口将在2028年达到14.5亿的峰值,并推迟人口下行的时间。那时的媒体报道中,“人口红利延长”“老龄化缓解”成了高频词。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翟振武的预测开放二孩3年,总和生育率将回升到4-5个孩子/妇女的水平。
![]()
当时,部分学者反对全面放开,理由恰恰相反——担心生育率暴涨,每年增加4700万新生儿,带来公共服务和资源的巨大压力。然而支持者认为,这样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于是国家听从专家建议,决定自2016年1月起正式放开二胎政策。
政策实施后的2016年,出生人口确实上涨到1786万,比2015年多了131万,二孩占比达到45%。然而好景不长,2017年1723万,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之后更是断崖式下滑,2023年更是降至902万,2024年虽微升到954万,但死亡人口高达1093万,净减139万。
![]()
四年下来,新生人口累计只增加了6000多万,不到专家预测的三分之一。新增二孩人数也从2016年的800多万,滑落到2019年的不到470万。总和生育率从2016年的1.7,跌到2023年的约1.0,远低于更替水平2.1。那场预言中的“井喷”没来,取而代之的是提前到来的低生育陷阱。
任何人口政策都绕不过一个前提:有足够的育龄妇女。90年代生育率下降,导致进入生育黄金期(20-35岁)的女性数量在近十年锐减。2020年,相比2010年减少了3000多万,这直接削弱了政策红利的基础。
2010年,中国女性初婚平均年龄是24.9岁,到了2020年推迟到28.7岁,30岁才结婚的比例快速上升。这意味着,生育窗口期不仅变短,还与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高度重叠,高龄产妇风险高、意愿低。
![]()
养孩子的成本高得让人却步。0-3岁的婴幼儿,城市家庭年支出可达2-3万元,一线城市甚至更高。上海的数据显示,这个阶段的平均花费高达9.6万/年。教育成本更是“无底洞”,北京、上海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收入的30%-50%,一套学区房的首付可能顶得上一线外小城市的整套房价。
生二孩意味着要换更大的房子,背更多贷款,还要赡养双方父母。现实中,很多家庭形成“4-2-1”结构(一对夫妻养四个老人加一个孩子),压力之下,生育计划自然缩水。
女性一旦生育,职业风险极高。数据表明,生育后女性收入平均下降34.3%,42.9%的人收入腰斩。职场歧视普遍存在,“已婚已育”标签成了求职绊脚石。很多女性担心,生孩子不仅让自己掉队,还可能彻底丢掉工作。
![]()
二孩不仅是经济账,也是精力账。调查显示,父亲在育儿中的参与度普遍偏低,“丧偶式育儿”常见,母亲睡眠时间长期不足。高龄产妇中,产后抑郁比例高达38%,而托育、公共育儿服务供给仍有限。对于年轻父母来说,缺乏社会化分担,意味着更多孤军奋战。
疫情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生活秩序冲击,让不少家庭推迟甚至取消生育计划。人口流动受限,也影响了跨地区的婚育安排。更深层次上,这暴露了年轻人对未来安全感的缺乏。
![]()
面对出生率持续下滑,2021年国家放开三孩政策,并出台税收减免、育儿补贴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自2025年起,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可享受3600元个税专项扣除,一些地方直接发现金——湖北天门二孩补9.63万元,三孩补16.51万元,浙江、江苏等地二孩月补500元,三孩800元。
多地延长产假、增加陪产假,部分地区对三孩产假甚至达到一年半,并确保期间工资照发。国企率先实施更长假期,以减轻家庭负担。
![]()
国家推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普惠性托育机构,试点职场托幼结合,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育儿支持,以降低女性职场风险。
翟振武本人也在2020年公开承认预测存在较大偏差,并强调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2024年,他指出,生育支持政策的执行和保障仍不够,尤其是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不足。
未来的人口策略,将从单纯“放开”转向“全面支持”,不仅要鼓励生,更要让养孩子变得不那么累、不那么贵、不那么影响职业发展。
![]()
全面二孩的经历提醒我们,人口政策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和数字上。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是家庭能否在经济上扛得住、在精力上撑得住、在社会氛围里愿意去承担。
中国的人口挑战已从“能不能生”转向“敢不敢生”。如果不改变养育环境,单纯放开三孩、四孩,也难以扭转趋势。人口红利正在消退,能否转化为人才红利,取决于教育、医疗、养老等全链条的支撑。否则,未来我们面临的不只是劳动力短缺,而是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