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13岁的小哲还在被窝里打游戏,早上起床双眼浮肿,作业本上的字也越来越潦草,老师还反映他上课总盯着桌下……这些信号,可能是未成年人陷入网络沉迷的预警。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网络沉迷会损害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网络服务提供者、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采取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德略律所主办婚姻家事案件的党红亮律师,为大家详解网络沉迷的表现特征,以及学校和家庭如何有效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
一、网络沉迷的“信号灯”
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沉迷是指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损害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01 生理方面:
作息时间严重紊乱,经常熬夜上网。
02 学习方面:
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无法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丧失兴趣,逃避学习责任。
03 心理方面:
具有强烈的网络依赖,离开网络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现实生活中情绪易激动,与家人沟通减少;对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失去兴趣。
04 社交方面:
减少与同学、朋友的面对面交往;把更多时间花在网络社交上;对现实人际关系淡漠。
二、学校:建立“预防”到“干预”闭环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了学校在预防网络沉迷方面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01 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和培训
培训教师关注细节,提高教师对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
02 建立预警机制,推进家校共治
及时发现存在网络沉迷倾向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其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03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讲座、展览等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三、家庭:积极参与、巧妙引导
家庭在预防和干预网络沉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01 制定合理的上网规则
与孩子一起制定包括上网时间、可以访问的内容等在内的家庭上网规则,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上网计划。
02加强陪伴、主动介入
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关注孩子上网情况以及相关生理状况、心理状况、情感需求、行为习惯,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03 采取适当的方式干预
遇到问题时,家长要以疏导教育等手段为主,尽量避免采用侵害身心健康的方式来干预其沉迷网络。
04 合理使用必要的技术
安装防沉迷软件、开启手机“青少年模式”、设置“21点后自动锁机”或设置“用时提醒”等,限制未成年人的不当使用行为。
结语
破解网络沉迷,不是要孩子“告别网络”,而是学会“掌控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学校能及时提醒、家庭会耐心引导,孩子才能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到平衡,既享受网络乐趣,又不耽误成长脚步。
○ 律师简介 ○
——党红亮律师——
·北京德略律师事务所主任
·资深婚姻家事律师团队首席律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
·央视财经频道嘉宾律师
·央视社教法制栏目特邀律师
·央视《法律讲堂(生活版)》专家库律师
·法治网特邀普法律师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