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瑶
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磁窑党委政府历来旗帜鲜明。多年来,磁窑始终鲜明地把教育当作“培根铸魂”的根基工程,既完善校园设施、筑牢安全防线,让学子有安心求学的沃土,也积极联动公益力量、凝聚助学合力,让每颗追梦的心都被温暖托举,推动当地形成崇文重教、爱心助学的新风尚。
“馅儿压实,边儿捏紧,这样煮的时候饺子皮儿就不会破了。”8月9日,山东省宁阳县磁窑镇的大院食堂里,志愿者正手把手教准大学生们包饺子,冒着热气的饺子宴升腾着烟火气——这是磁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教育发展促进会联合宁阳聚心阳公益协会共同举办的一场特殊的“升学宴”。
饺子取“天之骄子”的美意,正合准大学生们的蓬勃朝气;老话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更寄托着对他们“此去前路开阔”的期盼。不一会儿,案板上大小不一的饺子就排起了 “方队”,白菜肉馅的鲜香里满是家的暖意。
午饭时分,第一帘饺子出锅。白胖的饺子在碗里打着转儿,蘸完醋咬一口,肉香便在舌尖散开。众人围坐桌前,志愿者不时给身边的学生添着饺子:“多吃点,到了新学校也得好好吃饭。”
没有精致宴席,却有着比佳肴更珍贵的心意——带着家乡的暖意上路,孩子们奔赴的远方,仿佛也多了几分力量。
在当天上午10点,“微光成炬,圆梦启航”爱心助学仪式在镇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受助学生与聚心阳公益协会的爱心人士围坐一堂,活动现场为15名磁窑准大学生每人发放1000元助学金和一个行李箱。“感谢聚心阳的朋友们专程赶来,你们的每一份心意,都在为孩子们的求学路添砖加瓦。”磁窑镇相关负责同志的话语恳切真诚。
作为在济南工作的宁阳籍爱心人士自发组建的民间公益组织,聚心阳公益协会多年来秉持“奉献、友爱、团结、互助”宗旨,在宁阳公益圈早已是“熟面孔”。成立多年来,通过“一对一帮扶”“物资定向捐赠”等活动,已资助全县学生200余人次,募集助学款超60万元,成为宁阳家喻户晓的“暖心符号”。
“知道你们即将开启新的校园生活,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资,更想告诉你们,永远有人在为你们加油。”协会志愿者王朋说道。
仪式上,磁窑镇相关负责同志代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向宁阳聚心阳公益协会赠送锦旗,以感谢其对磁窑学子的捐助。锦旗上“用行动点亮希望 用善意播种未来”14个烫金大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也定格下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
“我会带着这份鼓励好好读书,以后也要学习你们回报家乡”“谢谢叔叔阿姨的关心,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学生们轮流发言,有的声音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却字字恳切。
仪式掌声未歇,王朋已与四名志愿者代表匆匆下楼开车。车子的后备箱中是早就准备好的爱心物资和每份1000元的助学金:他们心头始终牵挂着,要往另外三户学生家里走一趟,将今天这份温暖延续。
除了积极邀请公益协会开展助学活动外,磁窑镇多年来在基础设施投入、公共服务改善、捐资助学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关注教育发展。
据悉,2022年磁窑镇成立教育发展促进会,三年以来累计发放40多万助学款,累计资助300余名学子。
在设施保障上,磁窑镇投入1700余万元,完成原801省道沿线校园安全工程,惠及5000余名学生:宁阳二十中门前道路(王龙路)从8米拓宽至20米,两侧规划出整齐停车线;实验小学西侧路段拓宽至8米,安全通道旁的“文化长廊”用墙绘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成了流动的课堂;原801省道与府前街十字路口,4个安全岛让家长接送孩子不再提心吊胆;夜幕降临,全镇及校园周边主干道上,1000余盏“温暖卫士”次第亮起,照亮学子晚自习后的回家路......
从一碗热饺子的质朴关怀,到一条条求学路的改造提升;从一个行李箱的暖心配置,到数十万元助学金的及时发放,磁窑镇正用实打实的行动,让教育的温度浸润每个角落,用爱心和责任心点亮学子脚下路,指引学海新征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