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深甽白岩村曾被困于人多地少的山沟沟,350多户人家挤在80亩地界内,面临溪脏路窄、房危貌陋的困境。2002年,共产党员、宁海国宏集团副总徐宗宽临危受命回村,凭借企业管理经验、个人积蓄以及国宏集团的乡贤之力,以治溪除污为先破解环境难题,以革除旧习为本树立洁净新风,以拓路建楼为辅解决住房难题,将“毛竹株脚造套间”的空想变为现实。从旧村改造到3A级景区村庄,带领村民把“死牌”打成“活牌”,实现华丽转身,让乡愁有了归处、日子有了奔头,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愿景与乡贤反哺桑梓的生动答卷。
![]()
一、狭村旧貌:人多地少的困局
深甽白岩村藏匿于深甽西部、太阳山北麓的山沟之中。最兴旺时,350多户、1100多人挤在不足80亩的狭小地界内。一个四合院里,三四代、十五六户共居,80多口人朝夕相对,人地矛盾极为尖锐,就像一根绷紧的弦。村里老话说:“三担谷田,一担是山田,一年只收一季;二担好梯田,一季种麦、一季种稻。”算下来,每个村民分到的土地不到2分半,日子从根上就透着窘迫。
凫溪穿村而过,两岸房屋密集,道路狭窄。平日里,溪坑成了天然垃圾场,生活垃圾随意扫进去、抛进去,堆久了竟长出竹笋,只能等洪水冲净;可山洪一来,过溪的“石步蹬”被淹,两岸人家只能隔溪喊话,同族情谊也渐渐生了隔阂。1988年“7·30洪灾”后,溪坑两侧砌墈底部被掏空,沿溪房屋摇摇欲坠,安全隐患如一块悬在头顶的大石头。
溪岸有两条鹅卵石路,窄得仅容一辆手拉车通过,两车交会时就得有人退到村头。屙缸间、猪栏间、牛栏间是沿溪房屋的标配,三间“标配房”不少还是土坯房,更有甚者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每天清晨,几十个男女老少蹲在茅坑间排便,北风一吹,冻得人直哆嗦,这种景象成了老辈人记忆里又窘又涩的印记。
村里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人人都想改变现状,却又无能为力,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二、临危受命:乡贤回村挑担子
2002年,双湖乡领导找到宁海国宏集团副总徐宗宽。这位35岁的白岩村人,是国宏集团董事长的弟弟,而集团总经理是董事长的夫人——这家由乡贤掌舵的企业,本就与家乡有着血脉相连的牵挂。“村民选了你当村主任,这落后的村子,需要能干事的共产党员带头。”乡领导的话重重地砸在他的心上——徐宗宽竟然不知自己被推选为村主任,但在“家乡需要”四个字面前,他毅然接下了担子。
这一干就是23年,从村主任到村书记,徐宗宽带着企业管理的思路、十多年的积蓄、国宏集团的支持,更揣着一颗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对家乡的赤子情怀,扎进了生他养他的山村。“我不是来当‘官’的,而是来跟大伙一起奔好日子的。”他常对村干部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份承诺,成了他往后岁月里最沉的担子和不懈追求的动力。
三、治溪为先:清水复流除隐患
新班子组阁后烧的第一把火,就瞄准了穿村而过的溪流。“党员先上!”徐宗宽在支部会上拍板,几十名党员带头跳进没膝的污泥里清垃圾、除杂草、搬石块。整整几个月,他们清污泥、砌石墙,一口气建起8道拦水坝。溪水稳了,安全隐患消了,溪里慢慢有了鱼,村民能蹲在岸边垂钓,往日又脏又臭的溪坑,成了村里最清亮的风景线。
后来有人算过,白岩村的环境整治,比2013年宁海全县大范围启动的环境整治早了整整十年。这不仅是清理一条溪,更是在村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家乡虽旧,却该像老辈人穿的衣裳,有补丁不怕,但脏了可不行,这是一个人的脸面。
四、革除旧习:洁净新风入万家
环境刚清爽,徐宗宽又盯上了“三间标配”里的粪坑。全村350多户人家,300多座粪坑星罗棋布,既碍眼又藏着卫生隐患。“祖祖辈辈都这样,改得了吗?”村民犯嘀咕,可徐宗宽带着村干部揣着两份“诚意”上门:一手是拆除协议,一手是100元现金补贴,签完字当场兑现。“这钱是村里各企业家凑的,也有徐村长的一份,不花集体一分钱。”村干部一遍遍解释。
党员干部先拆自家的,再帮着村民清坑填土。看着溪坑变清、干部实干,村民们的心里踏实了。没几年,300多座粪坑全被清除,村里同步建起了5座公共厕所,有专人管理,干净得像城里的卫生间。“咱农村人,也能过上讲究卫生的日子。”村民们看着亮堂的厕所,眼里满是喜悦——这改变的不只是厕所,更是过日子的体面。
这项农村卫生整治工作,起步又比全县早了十多年!
五、拓路破壁:远见破解发展梗阻
白岩村的蝶变,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宏集团的大力支持。这家由白岩村人掌舵的企业,从支持徐宗宽回村,到注入第一笔启动资金,把“反哺桑梓”四个大字深深地融进了白岩村的每一次变革之中。
“要想富先修路”“造桥铺路,修行积德”,道理人人都懂。可清理粪坑后要修路、造桥,处处都得花钱——从设计到施工,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国宏集团和乡贤的参与和支持。当他们把路拓宽,建起停车场,村民陆续开上小轿车时,当初骂“瞎折腾”的人红了脸。
路通了,老房子又成了心病。木结构老屋在台风里一间间倒下,住着的盼修,在外的房主觉得“一年回不了两次,倒了就倒了”,矛盾越积越深。2012年,徐宗宽请来宁海县规划设计院做整体规划,国宏集团参与其中。也是这一年,国宏集团捐助建造的“白岩村文化活动中心”落成了。
文化活动中心选址涉及多户老宅,村里按市场价补偿,并优先划拨新屋基;效果图贴在村口,村民围着看:“这屋檐真能翘这么高?”等到青砖黛瓦落成,飞檐斗拱和图纸分毫不差,大家服了:“村干部办事,说到做到!”
活动中心后来成了文化礼堂,一层挑高10米,戏台能唱戏、摆得下几十桌酒席;二楼会议室有了现代设备,村干部再不用租民房办公。文化活动中心选址在三次被烧的老观音堂旧址,徐宗宽打趣:“不是观音不安稳,是老房子跟不上时代了。国宏集团助建活动中心,既是‘换新房’建‘安稳窝’,更是让大家有方便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话落,满村笑声。
六、破茧新生:山岙里长出“电梯房”
“螺丝壳里做道场”,成了白岩村破解住房困局的写照。2012年后,村民看着干净的溪、宽敞的路、亮堂的活动中心,心里却犯愁:出门在外的子女回家挤不下,新媳妇嫌老屋不方便,盼着建新房,可土地就这么点。
“集中建套间,省地还能留乡愁。”徐宗宽的想法刚出口,就有人私下议论:“毛竹株脚造套间,做梦啊!”在这巴掌大的山岙里,建套房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这“梦”真成了现实。边坡治理难,国土资源局带着技术团队削平山坡;通水通电、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一一落地。拆旧房时,村干部挨家算账:“老房折价补,新房按土建成本卖。”村民指头一掰,觉得合算。
2014年,宁海第一幢山区农村套间拔地而起——4层24套,白墙黛瓦镶嵌在山岙里,像从土里长出来的。第二期6层36套更巧妙:底部三层楼前进,顶部三层楼后上,六层楼走出三层楼的从容,既顺山势又晒得着太阳。2016年,又有两幢24套落成,旁边的公园成了孩子的乐园、老人的茶座,拥挤了几辈子的村庄,终于长吁了口气。
村干部心里还揣着“乡愁账”。有价值的老四合院、一字型老屋被一一修缮:朽坏的木梁换同料新材,斑驳的土墙补黄泥,窗台上的石雕细细打磨。“这些都是村里的根。”徐宗宽说。如今进村,新套房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老宅院的飞檐翘角藏着光阴,新旧交织处,乡愁有了归处。
2016年,宁海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白岩村召开。各乡镇街道干部走在干净的道路上,看着山坡上错落有致的套间,听村民算“住新房、省土地”的账,感慨:“白岩村把‘人多地少’的死牌打成了活牌!”国宏集团的乡贤情怀成了热议话题,从造桥铺路到建文化活动中心,更重要的是“输送”了一个对家乡有情怀的人——徐宗宽。而国宏集团,这家有情怀的企业,更是把对家乡的牵挂和反哺,织进了每一条路、每一座桥、每一块砖瓦里。
2019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公布,白岩村赫然在列。当年“毛竹株脚造套间”的梦,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现在白岩村拥有200余套新房,村中的溪水依旧流淌,却映着老房与新楼的将相辉映,映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乡贤的深情,更映着一个山村在时代里,把“不可能”变成“真好”的故事。
故事还在继续,就像村中那条涓涓流淌的溪水,一直奔向更远的前方。
水东居士录音整理
2025.8.10.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许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