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编著 —
暗夜星火
党章诞生地的
初心故事
![]()
![]()
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当代青少年的必修课。
静安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旧址和遗址,被誉为“红色静安”。根据最新的普查和统计资料显示,静安区共有重要红色革命旧址、遗址106处,其中红色场馆11处。
滚烫的青春和党的发展、国家兴亡、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穿越时空和今天年轻的你我在静安这片热土上交汇。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希望这本严肃活泼的党史读物能够从思想深处打动人心,传颂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传递光荣梦想,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燃”起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中小学生“四史”学习的生动读本
重回初心之地,感悟红色精神。
![]()
《暗夜星火——党章诞生地的初心故事》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编著
978-7-5760-5836-9
68.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本书以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平民女校等红色遗址遗迹,以及在革命年代与这些建筑息息相关的人物,如陈独秀、彭湃、李达、丁玲、向警予等革命先辈,以及他们在这些建筑里发生的事迹等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的奋斗故事,给青少年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丰富教材,以激励年轻一代即使在恶劣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作者担任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室负责人,长期从事党史研究和党史成果转化工作,曾荣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曾多次承担省市级课题,撰写多篇专业论文,已出版著作有《腾蛟起凤——中共二大历史影像图录》(荣获上海党史类著作优秀奖)、《崭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陈列》等。
目录
首部党章诞生地 / 倪娜 孙晓芳
引言: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辅德里:点亮明灯,指引方向
建章展初心: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诞生
承前启后的他们
为有牺牲多壮志 / 葛尹
引言: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经远里:军史丰碑地
战斗的他们
于无声处听惊雷 / 陈荪毓 倪娜 赵晨雯 杨闽
引言: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文余里:党的秘密工作总枢纽
修德坊:筑起一座“红色堡垒”
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来到上海的市中心,在延安高架旁的绿地中伫立着这样两排石库门。黝黑的实木宅门、斑驳的清水墙面、精美的雕花门楣定格了20世纪初申城百姓的生活画面,镌刻着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这里是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
![]()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南立面
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属于联排式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由开发商郭福庭(音)筹建,由新瑞和洋行(Davies & Brooke Architects)的英国建筑师覃维思(Gilbert Davies)、蒲六克(J. T. Wynward Brooke)设计,1916年竣工。全部建筑一组四排,包括沿南成都路店铺,共76个单元。中共二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建筑为当时党的宣传工作负责人李达的寓所,也是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旧址所在地。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党员代表当时全国195名党员,在这里定纲领、制章程,为崎岖漫长的中国革命之路点燃了一盏明灯。
![]()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东门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宣传工作负责人的李达与妻子王会悟就居住于辅德里。在这里,李达和王会悟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万家灯火,饭菜飘香,他们一家人过着平常却又不平凡的日子。
也是在这里,那楼梯拐角处,一组书橱、一张书桌和一台油印机。李达笔耕不辍、废寝忘食,用短短一年的时间编辑出版了多种革命理论书籍,在这几近黑暗的年代,探索着救亡图存的根本道路。这些书籍的封面上印制着这样一个名字——人民出版社。
还是在这栋老房子里,1922年的盛夏,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12位代表围坐在八仙桌前,他们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存亡的重担。他们在历史的迷雾中,拨云见日,燃起了中国革命最初的星星之火;在苦难的阴霾中,不懈探索,挺起了中华民族奋起的不屈脊梁。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地,也是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诞生的地方。
1922年11月,中共二大召开后不久,李达应毛泽东之邀赴湖南自修大学任教,会址自此长期作为居民住宅,深藏闹市,鲜为人知。
1954年2月,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的同志根据中共上海市委的指示,开始对党的二大会址进行寻找和踏勘。他们根据李达、王会悟夫妇的回忆,找到了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并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访问了辅德里的老居民,去上海市档案馆查阅工部局历史档案,核对门牌号码今昔变更情况。
![]()
1954年2月23日,李达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的书信涉及中共二大内容
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的同志把老成都北路辅德里7弄30号和7弄42号的房子拍了照片,寄给了李达、王会悟夫妇,请他们帮助辨认。1958年12月6日,李达给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的同志回信,确认“辅德里30号(旧625号),和42、44号(旧632号A)正是当年我的寓所和平民女校校址。……30号楼下是客堂,有方桌一张和四个椅子,几个凳子。楼上是我的卧房兼书房”。并且,李达还详细回忆了当年室内的家具摆放情况。
王会悟看了照片“感到非常亲切”,“引起了许多宝贵的回忆”。她也确认“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是当年李达的寓所,正是中共二大会址和第一个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为了说明情况,她还专门“请人描了两张草图,并画了湖南篾篓子、自转椅、书架、床铺等图样,随信附上”。不久以后,李达来到上海,亲自前往老成都北路辅德里7弄30号和7弄42号勘认,确认无误。
![]()
王会悟信函附件
1959年5月26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把中共二大会址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予以公布。2002年6月30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含平民女校陈列)建成并于次日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3月,中共二大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我们跟随先辈足迹走进这幢老房子,去倾听这里的岁月故事,探寻这里的伟人初心……
本文节选自《暗夜星火——党章诞生地的初心故事》引言
图片来源:《暗夜星火》图书内页
党章诞生地的红色故事分享会
![]()
嘉宾
尤玮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
倪娜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部(党章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时间
8.16(周六)9:15-10:15
地点
上海展览中心书展主会场
(延安中路1000号)中心活动区
活动简介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本次分享会将会介绍图书创作的整体构思和特点亮点,讲述中共二大、中央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特科等场馆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上海——党的诞生地的红色文化,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同时还会介绍即将开启的线上线下活动,激发红色文化生命力。
制作:洪浣琪
关注并设为星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