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童年”这个词,有的人一想到就是温暖和快乐,但对很多人来说,童年其实挺苦的。
现实生活里,不少孩子从小就没有安全感。爸妈总是拿他们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一会儿嫌你不够聪明,一会儿又说你不如谁谁谁懂事。
有时候大人心情不好,还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动不动就发火。时间长了,孩子变得特别紧张,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活得很压抑。
其实,这样的童年一点都不美好,只会让人长大后更容易自卑、胆小、不敢表达自己。
今天分享两个关于底层原生家庭的认知:
![]()
01
越没本事的父母,
就越喜欢在孩子面前诉苦。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感转移”,意思是大人把自己的负能量转嫁给最亲近的人,而孩子往往成了最无辜的“垃圾桶”。
不少家庭里,父母总是把自己的辛苦、委屈、压力全都倒给孩子听,比如:“妈妈为了你受了多少气”,甚至还会抱怨“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我媳妇有个同学,她妈妈就是这种典型。
她妈早年离婚,后来再婚也没过上好日子,继父总是各种挑刺、吵架:不是说她打碎了碗,就是嫌她扫地不干净,或者出去玩没按时回来帮忙...
每次吵完架,她妈妈就哭着跟她说:“要不是你,我也不能总和他吵架。”
媳妇的同学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总觉得自己是个拖油瓶,什么都不敢要求,就怕给别人添麻烦;等到她终于长大离开那个家,她才发现,其实没有她在,妈妈和继父还是天天吵。
这时候她才明白,是妈妈自己太软弱,不会处理问题,却总把责任推给孩子。
有一次,这个同学回忆起往事还忍不住跟我媳妇哭诉:“我妈总说因为我吃了多少苦,可小时候我无依无靠只能靠她,她怎么不想想,因为她的软弱,我又受了多少罪?”
父母的委屈和软弱,不该让孩子来买单。大人的情绪转嫁,只会让孩子背负一生的压力和自卑。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过:“家庭是情感的发源地,也是伤害的起点。”
大人如果把压力、抱怨都倒给孩子,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是负担,慢慢变得自卑、敏感,甚至一辈子都难以释怀。
其实,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守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生活的不顺全扔给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温暖、有安全感的家,而不是一个永远充满指责和眼泪的环境。
02
越失败的父母,
越喜欢在外人面前贬低孩子。
还有一种更扎心的现象,就是一些混得不太好的父母,在外人面前总爱拿自家娃开刀。
一见亲戚朋友就说:“我们家那谁啊,一点出息没有!”、“学习差死了,比不上别人家的娃!”
其实,这种行为背后,是大人的自卑和无力感,他们通过贬低孩子来掩饰自己的失败,把所有问题推到下一代身上。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他爸妈小时候学习都不好,长大了混得也一般。
等他上学的时候,他爸妈就特别希望他能出人头地,花钱给他报各种补习班,可成绩还是没什么起色。
每次过年回老家,一到饭桌上聊孩子,他爸妈就当着一堆亲戚的面数落他:“这几年吃穿用度、补课费都没少花,结果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将来考大学估计也悬,真是不争气…”
刚开始他还会顶嘴,说:“你们自己学习也不咋地,还天天要求我”,但后来慢慢变得越来越沉默,每次都低头吃饭一句话不敢说。
高考失利后,他再也没继续读书,现在做着一份普通工作。他说:“我能接受自己平庸,也能接受父母平庸,但为什么他们不能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
父母的失败不该让孩子买单,总拿孩子出气,只会让他越来越自卑,最后连最基本的自信和勇气都被消磨光了。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就是说大人把自己的压力、遗憾甚至自卑,都发泄到比自己弱的人身上,而孩子就是最无辜的那个“出气筒”。
但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自信,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不行,最后变得什么都不敢争取,也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家里再难,也别拿孩子当挡箭牌。
多点理解和鼓励,让他知道:你可以平凡,但你值得被尊重和接纳。
记住:
陪伴是给孩子温暖,不是让他背负压力;
沟通是理解和支持,不是指责和发泄;
教育是鼓励成长,不是当众羞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