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后的府河旁,亲水平台水池里有十多个孩子踩着水花嬉闹,家长们在旁边聊着天——这是8月初,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学府社区“府河引水亲水平台”的日常。而就在上周,同样的夕阳下,破损的筛网护栏还敞着缺口,市民们冒险翻过防护网,去河边玩水。
从“封堵”到“疏导”:一场治水思维的转变
相对于曾经传统筛网防护栏、设立救生圈等“堵”式安全措施,团结街道学府社区打破固有“封堵”思维,选定府河畔保留数十年的便民梯步区,通过将府河水安全引入可控的蓄水池,人为创造远离自然河道急流、深潭等危险区域的亲水场所,变“禁水”为“导水”,在满足居民亲水降温的迫切需求同时,守住生命安全红线。
从“劝不住”到“不用劝”,变被动劝阻为主动疏导,源自一场民意采集。“入户调查时九成居民直言‘天热就想近水’,通过学府社区成员走访100户收集的12条意见中,“改造危险护栏”支持率达100%。
如今,在亲水平台旁不仅设置了救生圈、救生绳以及安全标语,还有团结街道综合执法队员、社区专职治安人员组成的巡逻队,24小时轮岗,对辖区府河沿线涉水区域进行巡查。“以前嗓子喊哑了也拦不住翻栏的人,现场劝说后还会有人偷偷翻过护栏。”一位执法队员一边拍照记录边说,“现在大家都会来这里玩水,我们工作压力小多了,事故风险也明显降低。”
新安装的1.8米高的镀锌方管护栏取代了昔日“半月一换”的筛网,尽管单价是筛网的5倍,但因维护频次锐减使用周期更长,年综合成本反降90%。
市民点赞:安全与乐趣兼得
亲水平台启用一周以来,日均流量达80-200人次,群众反响热烈。
曾子芬女士拍着孩子玩水的照片说:“以前带孩子去野河沟总提心吊胆,现在带孩子来这边玩水,栏杆比成人还高,水质也清亮干净,孩子在这里玩水安心多了。”
在府河边长大的退伍老兵王周全小时候就很爱在河边玩水游泳,他对新修的防护赞不绝口:“这个设施建设得太好了!显著提升了安全性。以前我都是拉着绳子去河边踩水的。来这边玩的人多了,我遇到破坏栏杆的行为,也会主动劝阻,维护公共设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河湖治理的“郫都解法”
守护河清水晏,从不意味着让市民远离水岸。把群众需求融入进安全边界,才是幸福河湖的题中之义。将群众自发冒险行为转化为可控安全活动,其价值不仅在于事故率下降,更探索出河湖治理中“疏堵结合”的郫都解法。
团结街道这一亲水设施的创新实践,是郫都区深化河长制工作、推动水环境治理成果惠及于民的生动缩影。该项目的运行,为郫都区探索安全、可持续的滨水空间利用提供了有益经验。郫都区总河长办表示,将持续指导各街道(镇)结合区域特色,支持各属地创新实践,因地制宜打造更多安全、生态、便民的亲水空间,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优质的河湖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毛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