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古人说——“谷贱伤农”。
这四个字,像是对农人的怜悯,也是对土地的敬畏。
可语言从来不是静止的石碑,它会被时势打磨,也会被人心涂改。
于是不知何时,这句本该提醒人惜粮护农的话,被某些人口中念成了另一种扭曲:
它不再是关怀的叮嘱,而是利益的幌子;不再是为辛苦劳作的人撑腰,而是成了收割别人善意的镰刀。就像一把被涂上金漆的秤,看似在衡量公平,实则在暗暗加码:
词语的善意,总是容易被人用得太久,直到它开始反噬原本要保护的对象。
据财经媒体报道
近日,一位大型连锁果品企业的负责人发布视频回应“水果太贵”的争议。
视频里,他反复强调自己坚持高品质,不会为了迎合消费者而降低标准,并且抛出一句让舆论炸锅的话——“商业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是教育消费者成熟。我们走的是第二条路。”
他解释说,便宜的水果供大于求,真正的好水果供不应求,这是贵的原因;消费者如果不知情,就只能看价格、只能选择便宜,而他要做的是告诉消费者真正的价值,让他们成熟起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听上去冠冕堂皇,可问题恰恰在于这种“教育消费者”的口吻,一旦落在公众耳朵里,就带着浓烈的居高临下。
它不是对等的交流,而是单向度的灌输;不是诚恳的解释,而是自封为“导师”的爹味训诫。
先说个最直观的感受
在商业关系里,消费者付钱,商家提供商品和服务,这是最基本的对等交换。
你可以解释你的定价逻辑,可以用事实和数据说服人为什么值得,但你没有资格把对方当成需要被“教育”的孩子。
这不是语义上的较真,而是尊严的问题。
尊严在商业里的位置,往往被低估。很多企业觉得只要东西好、品质硬,怎么说无所谓。
但现实是,沟通方式本身就是商品的一部分。
消费者不只是在买苹果、买西瓜,也是在买一种被尊重的体验。
你跟他说“我不会迎合你”,这就等于在暗示:你的喜好、需求、承受能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定的“好”。
这种逻辑换个场景听听,医生对病人说:“我不会迎合你吃便宜药的需求。”
这是一种权力话语的惯性:
我站在高处,你在下面听教诲。问题是,商业不是师生关系,也不是家长管孩子,它是一个平等契约关系。
更何况,消费者真的那么无知吗?
在信息化的今天,想知道水果的产地、品种、市场批发价,不是难事。
人们不买高价水果,不一定是因为“无知”,更多时候是因为性价比不符、购买场景不合适、预算有限。
用“无知”去解释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忽视。
当然,这种“教育消费者”还有一个隐蔽的危险:
它会把市场问题包装成道德问题,把本来可以讨论的价格与供需关系,变成消费者“不成熟”、“不懂”的问题。
这样一来,商家就不用反思自己的成本结构、采购模式、渠道效率。
这种逻辑的核心,就是把责任外推,把本该由经营方承担的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在这次水果事件里,“教育消费者”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不愿意为我的高价买单,那是你不懂货、不成熟,不是我定价有问题。
这种道德绑架最大的危害,就是让商业失去了透明的自我纠错机制。因为只要坚持“你们的问题”,就可以继续忽视自身的问题。
我前几天刚好在这家店做了个团购——四斤西瓜6块钱,比附近菜市场还便宜。
这说明他们完全有能力在某些产品、某些时间段,把价格降到非常亲民的水平。
那问题来了:
如果企业真心想“教育”消费者,为什么不多用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品质与价格的平衡,而非用一段高高在上的视频来“讲道理”?
教育最好的方式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示范。
你让顾客在合理价格里买到好东西,比千言万语都有效。
而现实却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遇到的价格和这种团购特例之间有巨大的温差。
这个温差,不是消费者“无知”造成的,而是商业策略在不同渠道的差异。
你不能一边享受着高溢价市场带来的利润,一边在公众面前强调“我们是来教育你们的”。
这样会让人觉得,你不是在教育,而是在筛选:
筛选出那部分愿意为你的定价逻辑买单的群体,然后用他们的“成熟”去衬托其他人的“不懂事”。
所谓“教育消费者”,其实暗含一个假设:
消费者的成熟是品牌赋予的。
可事实上,消费者的成熟,是在市场选择、信息获取、自我比较中逐渐形成的。
品牌能做的是提供透明的信息、稳定的品质、可对比的价格,让消费者自己判断。
这种判断权,绝不能被任何一个商业主体垄断,更不能被包装成“只有我能教你”的恩赐。
你卖得好,是因为我买得开心;我买得开心,是因为你卖得诚实。
成熟是双方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面的施舍。
很多时候,语言有温度,也有锋芒。
一句“教育消费者”,足以让很多原本中性的评论,转变成情绪化的反击。
因为这句话里,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成分——尊重。
尊重意味着承认对方有自主判断的能力,即便对方的判断与你的利益冲突,也不贬低、不标签化。
市场是冷酷的。
它不会因为你说了几句漂亮话,就自动给你更多溢价空间。
它也不会因为你说“品质至上”就无条件追随你。
在舆论反噬、销量受压、资本市场用股价投票之后,企业终究要回到现实:
不是你教育消费者,而是消费者教育你。
生意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
交换的前提,是平等。
当你把消费者放在需要被“教育”的位置,你就已经把平等拆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会被时间和市场拆完。
商业世界里,顾客可以用脚投票。
你可以不迎合,但你得学会尊重;你可以坚持,但你得学会倾听。
因为最终决定你命运的,不是你讲得多好,而是顾客愿不愿意来听。
当你把市场当成课堂,顾客就会用行动教你什么是真正的结业考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