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伴着细雨,一路南行。抵达彭阳,俯瞰梯田,当年的濯濯童山,如今草木葳蕤,宛若绿色海洋。40年前种的小树长得枝繁叶茂,犹如画作。
彭阳县葱郁背后的故事一再被彭阳人提起。道道年轮里,有沉甸甸的牵挂,也有诉不完的感念。
彭阳,曾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道出了当年的困境,更是被定义为“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
近40年,宁夏水利系统扮演好生态治理“排头兵”,水土保持“先锋队”,筑“生态长城”,植“生态底色”,扮“生态表色”,做“生态成色”,守“生态本色”。如今全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978.62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1.28%,实现了春赏山花、夏尝红杏、秋看梯田、冬寻年味。
![]()
“痛点”变“亮点”
时针拨回到1983年彭阳建县初期: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曾经森林覆盖率不足3%,“山是和尚头、缺水贵如油、风吹黄沙走、降雨泥水流”的“山川面貌”成为真实写照。
山光必然水浊,水浊必然田瘦,沟壑之痛......如何整治?
当时县委、县政府作出了“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山川秀美”的长期规划。彭阳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由此拉开大幕。
这是一场滴水穿石的攻坚战,也是一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接力赛。
治理初期,十年九旱的气候和已经失去肥力的土壤让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陷入多难:种的树不成活,沟沟壑壑的地形留不住土和肥。
“当时我们愁死了,成宿睡不着,就和各个部门的同志开会、商议,找解决方法。”水保站站长晁永福作为参与者之一,经历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种种困难。
1992年,宁夏水利系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以水土流失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施策,改山治水、封山育林,修田建坝,坚持工程、生物和管理措施并举,水土保持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六结合”的立体治理模式让原本的沟壑、荒山开始有了变化。
同时,开展“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山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在山坡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高标准水平梯田,保墒保肥;在山脚的农田沟渠修建谷坊、塘坝、水窖等,拦蓄径流发展灌溉,并适当开发沟坝地。
2000年,为建设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彭阳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质量标准对梯田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坡改梯、旱改水。“大平层”般雄伟的旱作梯田在彭阳大地徐徐铺开。
滴水穿石,曾经千疮百孔的“旱塬”,如今已华丽蜕变为绿水青山的“福地”。
不毛之地变身“绿野仙踪”——阳洼流域被评为宁夏首个小流域水利风景区,彭阳旱作梯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金鸡坪梯田公园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
“生态溃疡”再现青山净水——建设高效节灌良田1200亩,配套1000立方米蓄水池1座,过滤及施肥系统2套,铺设供水主管道7.95公里、田间供水管网21.5公里......山绿与民富、治理与发展实现“双赢”。
这场长达40年的“山河重塑”工程让彭阳焕然一新,“荒山贫地”变“山清、水绿、地平、人富”。其“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经验在全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推广。
“绿叶”变“金叶”
云间隐丹青,岭上若氧吧。步入彭阳县王洼镇李岔村,青葱敷眼,移步皆景,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2024年9月12日,李岔小流域碳汇“生金”,向宁夏雅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交易水土保持碳汇3.6万吨,交易金额111.6万元,用于县域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
“自从和宁夏雅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后,来我们这儿考察的人特别多,有宁夏的,还有外省的,今年我们也和其他企业也达成了共识,打算进行碳汇交易。这些成果最终都会以村集体财产的方式反哺到村民身上,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水保站副站长杨晓彤在心里暗暗起誓,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让“绿叶”变“金叶”。
行至山下,大片的蔬菜大棚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里面的西葫芦个顶个长得“漂亮”。
“我们这儿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山也绿了,树也高了,庄稼也成活了,我还能在家门口打个零工,这两个月就挣了近八千,够我俩孩子上学用了。”马玲花是王洼镇崾岘村陈儿山的村民,她每天都骑着电动三轮车到李岔村去“上班”,年复一年,春种秋收,除草摘果,从来不觉得辛苦。“家里面环境这么好,有班上,谁还出去。”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态向好、百姓向富。
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彭阳县依托每个小流域,开始发展经济作物。以苹果、红梅杏、百合、紫花苜蓿、彩叶苗木为主的“一棵树”“一枝花”“一株苗”“一棵草”的“四个一”林草产业,打出一套林上林下“组合拳”:林上种植红梅杏、林下种植中草药、后续林蜂林禽、延链生态旅游及林产品加工,打出林业转型“升级拳”;打造“千年古邑·生态彭阳”品牌,完善基础配套,健全服务体系,整合丰文旅资源,打出“生态+旅游”“活力拳”。
如今,小流域经济带催生出12个万亩经果林基地,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生态产品的价值获得提升。每年“以花为媒、以节会友、以旅惠农”等文旅活动,迎来大批量游客,“农文旅”深度融合从概念变成现实。
在这个“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整合、社会投资、全民参与”的协作机制大舞台上,宁夏水保部门创新探索“水保+”流域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生态美、业态美、产业美、宜居美、“四美”融合,探索走出一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提升的“双赢之路”。
久久为功,逐绿前行。在水土保持这条“长征路”上,宁夏水利系统将持续深度融合水土流失治理与河湖管理保护,坚决做好生态保护、建设幸福河湖,助力让大美宁夏成为山水画廊。 (宁夏财经 周 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