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南岸新江一村,正上演一场乡村蝶变。
![]()
过去村里路面坑洼,农房杂乱,老祠堂也快没了人气。这两年推农房整治、修四好公路、建污水处理设施,村容先变靓。现在走村里,路平了树绿了,白墙青瓦的农房,和山水搭得刚刚好。
村东北的邓氏宗祠,明代建的,高要最大,青砖红瓦快塌了。去年开始修,雕梁画檐擦得亮堂,墙上邓氏家训“勤奋志坚为本”,字都描新了。
![]()
修祠堂不是为好看,要打造成登科文武堂研学基地,8月中旬能用。
基地分三块:文化展示区讲邓家历史,实践区开笔礼、非遗手作,拓展区有竹节人、迷宫。原闲置小学、村广场也用上,活动场地一下宽绰了。
![]()
村干部说,基地能提供讲解员、手艺人等10多个岗位,村民在家门口能上班。王秀兰家门前,以前堆破砖烂瓦,现在种番茄,叶子绿得滴油,她说“吃不完还能卖”。街道推民居改造,补资金帮拆危旧房、修厕所道路,像王秀兰这样的,村里有30多户。
有人犯嘀咕:研学基地能持续吗?
![]()
会不会建了没人来?看看数据,去年村集体收入涨了30%,靠的是周边游客来拍照、买手信。
邓氏家训里“学文成风”,几百年来出了灰塑大师、洋篮创始人,文化底子厚着呢。乡村要美,更要活;老祠堂要保,更要用,新江一村走对了路。
![]()
未来几天,基地就要开放,竹节人怎么做?开笔礼啥流程?去了就知道。
想知道新江一村研学基地啥样?点关注,后续带您看现场。
![]()
具体开放时间以村公告为准,有变动别着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