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阿根廷军政府总统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为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与英国爆发激战。此时,担任英国首相三年的撒切尔夫人正着力改善英国糟糕的经济,听闻阿根廷占领马岛,她非但没有愤怒,反而异常兴奋。
阿根廷此时宣战,既因马岛主权的长期争议,也源于国内的糟糕局势。20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急剧恶化:通货膨胀率超6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1.4%,工业大幅衰退,大批工人失业,民众生活困顿。靠军事政变掌权的加尔铁里,在经济领域屡屡受挫,无力扭转颓势,民众支持率骤降,工人罢工此起彼伏,其统治岌岌可危。为转移国内矛盾,加尔铁里将目光投向了马岛主权问题。
![]()
马岛主权争议由来已久。法国、英国、西班牙、阿根廷等国曾先后在此设立定居点。19世纪起,英阿便因马岛争执不休,双方都宣称对其拥有主权。1833年,英国将岛上阿根廷官员驱逐;1841年派官员进行统治,此举引发阿根廷强烈不满。历届政府虽坚持主权主张,却因军力不足无法收回马岛。二战后,联合国调停无果,国际社会希望两国和平解决,但争议始终未消。被国内矛盾逼到绝境的加尔铁里,将马岛问题视为救命稻草,秘密筹备战争。
英国情报系统很快获悉加尔铁里的动向,撒切尔夫人对此非但不抵制,反而期待阿根廷更快行动。她见证过“日不落帝国”的荣耀,渴望重振英国雄风,但当时英国国力衰落、经济滞胀、国民斗志低迷。她上台后推行通货紧缩政策,虽抑制了通胀,却未能提振国民精神。而马岛局势,让她看到了通过战争凝聚民心的希望。
![]()
不过,发动战争需经济与民意支撑,根基未稳的撒切尔夫人若主动开战,阻力巨大。因此,她希望阿根廷先动手,为英国出兵制造正当理由。英国随即展开挑衅:增兵马岛、派三艘核潜艇至马岛附近,并高调登报下达最后通牒,要求阿根廷平民撤离。
马岛距阿根廷近,战略意义重大,且主权问题关乎阿根廷国家尊严。英国的挑衅让阿根廷别无选择。急于转移矛盾的加尔铁里顺水推舟,于1982年4月2日派兵占领马岛,撒切尔夫人由此获得出兵正当理由。
但她并未仓促应战,而是先争取国际与国内支持。美国是国际支持的关键——英阿都渴望其支持。英国长期与美国保持密切外交关系,撒切尔夫人与里根私交深厚:两人1975年相识,彼时均为党内边缘人物,却因惺惺相惜而政见相合,这让她坚信美国会支持英国。加尔铁里也对美国抱有期待,他推行亲美外交,镇压反对派、打击国内共产主义运动,获里根好感,以为美国会至少袖手旁观。
![]()
然而,美国最终选择英国。这是因为英美利益重合、英国国际地位更高,且美国获悉阿根廷秘密筹备核武器,不愿小国拥核。不过,美国未公开支持英国,仅秘密提供武器与外交帮助,如阻止阿根廷在联合国控告英国,助力英国在联合国谴责阿根廷。
获得美国支持后,撒切尔夫人在联合国争取国际支持。同时,面对国内反对派“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诉求,她表面接受和谈,派代表谈判,实则拖延时间加速备战,等待阿根廷破坏和谈。果然,阿根廷拒绝了撒切尔夫人提出的、获国际认可的解决方案,成了破坏和谈的“罪人”,撒切尔夫人由此获得国际与国内支持。
![]()
随后,英国皇家海军特遣队携先进装备奔赴马岛,海陆空战争爆发。英国因装备精良、准备充分,仅用74天便获胜。此战重振了英国国民信心,撒切尔夫人支持率飙升。
撒切尔夫人凭借精准把握机遇、沉着争取支持、果断出手的政治智慧,领导英国取胜,成为英国极具影响力的女首相。战后英国强化了对马岛的控制,但阿根廷仍未放弃主权诉求,马岛的主权争议也至今未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