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挑起两党战争,自此,长达4年的解放战争正式打响。
但当时,激烈的内部斗争已经使国民党腐朽不堪,军事决策失误、政治经济的腐败,导致国民党军队在全国战场上节节败退。
最后,东三省成为国共两党最激烈的争夺地点,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被赶出了中国大陆,只能匆匆逃亡台湾省安居一隅。
![]()
蒋介石
在蒋介石晚年的回忆录中,曾经多次提到,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东三省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让蒋介石将其视为战争的关键?蒋介石为什么在1948年把精锐部队撤出关东,最后为什么失败了?
- 内部矛盾重重,战略失误频出
其实很多历史资料中不难发现,蒋介石起初对东北并不是很热衷。
东三省在九一八以前,一直是张作霖父子的奉系军阀占领,在蒋介石眼里,并不是国民党军队的统治范畴,如果强行占领东北,反而会和苏联军队起冲突。
尽管当时东北的农业很发达,拥有全国仅有的三块黑土地,铁矿和煤矿等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但蒋介石政府归根结底是军阀系统,并不会以经济价值衡量一个地区的重要性。
![]()
辽沈战役
何况为了笼络洋人势力,蒋介石用人以江浙为主,倚重南方各商会,当时东北的价值在他眼里就更微不足道了。
那么,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一向弃东北不顾的蒋介石,派重兵死守关东呢?还要从国共内战以后说起。
1945年10月,苏联军队在帮助中国解放东三省以后,考虑到双方意识形态的问题,相较于国民党而言,苏军更愿意把东三省交给与他们同一阵营的解放军,并且帮助共产党成立了“人民自治军”。
而美国,一方面为了增加与苏联抗衡的筹码,一方面看出了东北的经济价值,派出马歇尔多次游说蒋介石,表示国军一定要在共产党之前拿下东北。为了给美国人面子,蒋介石只好出兵东北。
![]()
张学良
但派出的将领是谁,也成了一大难点。东三省在被日军侵占以前,一直是张氏父子的军阀在统治,张学良父子一直积极抗日,在东北深厚的军事关系和群众基础,而且以张学良的才干,也足够带兵争夺东北。
但是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一直记恨张学良当初囚禁自己。尽管当时很多手下认为张学良更加懂得东北作战特点,派去带兵也更有优势,但蒋介石出于个人恩怨,并没有根据个人才干委派任务,最后硬是从福建召回熊式辉和杜聿明。
按理来说两人一文一武,也算是国民党将领中不可多得的将才。为了速战速决,蒋介石甚至直接让最精良的两支部队,旗下战斗力最强的新1军和新6军辅佐二人。
可惜,这支嫡系部队没有扭转战局,反而为日后三大战役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
在蒋介石派出嫡系部队的时候,我军早已经在东北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同时,与山西、河北和山东的根据地统一起来,成为一整条战线。
最开始,国军有一百多万人,装备精良,军费充足。而我军仅有三十多万战士,武器落后,在后勤补给上也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甚至兵力补充上,也只有周边的未剿灭的土匪和乡村游击队可以帮忙。
对比悬殊之下,我军丢失了四平,国军又再接再厉,占领了长春、锦州和沈阳等重大军事城市,似乎成败已经成定局。
然而,重大转折就发生在1946年6月,在蒋介石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关东的时候,被告知我军已经长驱直入到了南京,他的总统府要不保了。
为了保住江浙地区,蒋介石迫不得已把兵力集中在江浙,从东北撤回了部分军队,折返围剿刘邓大军。
![]()
蒋介石
就是这一举动,导致国民党战线拉得太长,而被留下的熊式辉和杜聿明,对东北的作战条件完全不熟悉,即使有全美最精良的装备,也无法判断出最佳作战计划,于是短暂地火力压制结束后,战争陷入僵局。
我军也因此获得了缓冲机会,根据以往“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充分发挥百姓的力量,在周边农村地区推进土地改革政策,争取让农民当家做主。
农村百姓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和曙光,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决定支持解放军。于是家里有壮丁的,纷纷把自家孩子送上战场,没有壮丁的,就给解放军洗衣做饭,充当后勤部队,甚至很多家庭愿意敞开自家大门,接待解放军入驻。
在群众的拥护下,我军壮大队伍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一年,兵力恢复到四十六万。
- 执政不得民心,将领互相猜忌
而这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高级官员贪污大量军费,导致国民党已经没什么钱能给一线战士了。
![]()
蒋介石
虽然这时,长春、锦州和沈阳还把控在对方手里,但是城市之间距离过长,中间的运输路线全部被我军切断。军费不足、给养无法送达,直接从后勤上切断了国军的战斗动力。
这时,国民党内部的动乱也愈发明显。国民党内部原本分别为军统和军政部。
军政部,顾名思义,冲在前线打仗的,但将在外,难免有不受命的可能。于是国民党派出军统特务,严密监视前线将领及家人。
随着东北败局越来越明显,蒋介石不仅不顾东北驻军战士的死活,坚持不撤兵,甚至为了让熊、杜二人背水一战,直接决定不派兵增援、不补给弹药粮食。
这个决定传到东北地区将领的耳朵里后,直接丧失战斗意志,为了加大敛财的力度,他们不惜倒卖军火和粮食。
![]()
解放军
而手下的普通士兵感觉到将领的战斗意志在丧失,也纷纷逃回老家,或者在战场上被解放军策反。
甚至有些战士刚被策反,就带领解放军立下军功。等到蒋介石恍然大悟,想要把曾经的嫡系部队撤出时,已经没有人听他的了。
因为这些将领,在东北已经有了自己的生财方式,此刻随军撤出,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财产。
很快到了国共两军对决的重要转折点,1947年,我军抓住反攻的机会,在短短一年拿下33个城市,俘虏了15.6万敌军;1948年,我军夺回四平,国军占领的长春彻底陷入包围圈中。
1948年8月,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都已经收入我军囊中;9月,我军彻底切断了国军从东北撤回山海关的路线;11月,锦州、沈阳陆续解放,两个城市的国军被尽数歼灭,同时也标志着东北全面解放。
![]()
辽沈战役
整个辽沈战役期间,国民党损失近五十万军队,四千七百多门重型炮,轻重型机枪、长短枪不计其数。
连毛主席在后期回忆里也谈到,原本计划五年左右解放全中国,东北解放以后,我军战斗力和士气都大大提升,预计只需要一年,抗战就能迎来全面胜利。
后来蒋介石也一直在后悔,认为自己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但是早点撤出东北,最后的战局就能改写吗?
显然不是。但无论国民党最终结局能否改变,从蒋介石进入东北开始,就一直在犯战略失误。
- 国军内忧外患,蒋寇败局难逃
首先,在四平争夺战初次告捷的时候,国军是完全有实力在东北长驱直入的,但是蒋介石犯了严重的战略失误,抽调部分兵力回到南京。
导致在东北、华北两大战场上,国军都失去了绝对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僵局,为林彪的东北军赢得了片刻喘息的机会。
![]()
林彪
其次,国民党的作战计划没有考虑到东北的实际情况。国民党一直致力于争夺城市,没有考虑到农村。
但东北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之间距离很远,并且两座城市间有大量农村连结,一旦我军发挥农村包围城市的优势,即使国民党侵占了重要的军事城市,但这些城市只能成为孤立无援的点,无法连成统一战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军的东北野战军第二次夺回四平以后,国民党新7军和60军的第一兵团,在长春彻底陷入孤立状态。
而这种分割城市的作战方法,也被我军如法炮制,在1948年11月,一鼓作气孤立了沈阳和锦州,让重兵把守的三个军事大城无法形成一整片势力。
最后,我军熟练地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夺回了三个城市。而真正导致国民党败局,是内部贪污腐败、对外不得民心。
![]()
国军
东北战事陷入僵局以后,国军虽然趁热打铁攻占了沈阳、长春和锦州,但是弹药、粮食和兵力也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只是早期在美军支持下,国民党火力压制得太猛,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1946年,长春被国民党拿下以后,林彪不得已退到哈尔滨,熊式辉和杜聿明才发现,想要乘胜追击已经完全没有条件了。
国军早就习惯了大手大脚,追到松花江畔和共产党对峙时,才发现粮食和弹药都已经短缺,而国军主力的86个军和整编师,只有8个军可以用在东北,因为当时江浙地区的运输路线已经被我军完全切断,导致国军没有兵力可以补充。
也就是说,在东北的每一场仗,都不会有援兵加入。
![]()
再加上国民党每攻占一座城市,主力军队都会对当地百姓大规模抢夺,普通百姓、当地商会,都成了他们的敲诈对象,因为没有普通群众的支持,所以他们无法在当地征兵,就连配送,都只能依赖南京政府的后勤部队和当地乡绅。
相比之下,林彪在败退到哈尔滨后,为了跟百姓统一战线,立刻建立农村根据地,积极推进土改,让农民受益。尝到甜头的农民自然愿意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
从表面上看,共产党的军队只有46万人,但在三大战役中,无数普通百姓自愿顶着炮火,为他们运送武器、粮食,光是后勤百姓,也有几十万人。国民党跟一个上百万人的队伍硬拼,自然毫无胜算。
马歇尔发现这一问题后,曾经建议蒋介石及时止损,撤出东北,但此时蒋介石已经听不进任何劝告,他坚持认为如果此时撤出东北,相当于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而且很多国民党将领也不愿意撤出。
![]()
马歇尔
在东北一年多,他们早已经把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都有了自己的敛财手段,撤出东北,就意味着在当地的财产无法转移。
看清高层的暴掠和贪污以后,下层国军战士早已经没有了战斗意志,纷纷倒戈向共产党,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敌后建立了大量情报工作站。
甚至很多国民党士兵在交战时直接投降,或者帮助我军战士攻打国军阵营。导致过江战役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华北、华中地区接连失守,最后从福建败退,逃到台湾省。
有人说,如果蒋介石最开始坚持不进入东北,就不会让两边兵力牵扯。
但是我们的东北军,如果当时没有国军火力压制,也会迅速发展壮大,收复东北失地以后,迅速支援华北,同样可以加速国军在华北战场的败局。
![]()
蒋介石
到1948年,我军正规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力量加在一起,已经是国军的两倍,而四大野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东北军。也正是东北军在南方战场的投入,加速了国民党的瓦解。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与其说没有把几十万精锐早点撤出东北战场,导致其损失殆尽,不如说蒋介石在执政时,没有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四大家族只顾自己的利益,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这样的军队,即使在战争初期会占据一点“天时地利”,但在我军绝对的“人和”优势面前,也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参考资料:
1.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的几次变化(2).人民网[2019-07-15]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3.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辽沈战役.中国文明网-红色文化.2011-06-0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