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长安的荔枝》上映,令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又重新映入人们的眼帘。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句诗,使唐玄宗倾大唐的国力,令杨贵妃吃到荔枝的故事家喻户晓。杨贵妃在马嵬坡的自尽,这也令后人把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衰落的锅,直接扣在了杨贵妃的身上。
![]()
影视剧《长安的荔枝》的上映,令人抨击荔枝物流运输背后盛世的衰落,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今天需要说一句公道话,真正令大唐从巅峰跌落,致使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丢失西域到东北 1076 万平方公里土地,乃是唐玄宗好大喜功,停不下来的战争野心。
一李隆基登基
唐玄宗李隆基乃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原本是临淄王。他并非一开始就注定成为帝王,却是通过两次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铲除掌权的韦后集团、击败太平公主,一步步为李唐王朝夺回权力,最终登上了皇位。
27岁登基的李隆基,任用姚崇、宋璟等贤臣,励精图治,使大唐国内经济的恢复,国力强盛,达到了巅峰,创造了开元盛世。资料记载,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增长至 4891 万人(天宝元年数据),粮食储备充足,财政丰裕。
在古代皇权社会,开疆拓土是彰显帝王功业,凝聚民心的重要政治手段。帝王都是通过寄希望对外战争的胜利,既能转移国内矛盾,也令民众和朝野文武百官目睹新君主的雄才大略。同时大唐国力的昌盛,也为李隆基发动对外战争准备了物质条件。
![]()
二李隆基发动战争的野心
一切如《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心怀‘吞四夷之志’”,这一种对功业的追求,成为李隆基发动对外战争的内驱动力。
根据《资治通鉴》统计,从开元元年(713 年)到天宝十四载(755 年)的四十二年期间,唐玄宗一共发生了 94 次大小战争,几乎平均每年爆发两场以上。尤其在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唐玄宗像着了魔一样疯狂打仗,整整十八年没怎么歇着,目的就是扩充疆土,彰显帝王功业。
唐玄宗时候的大唐,面临主要外敌和游牧民族,西北是吐蕃、西突厥,北方是后突厥汗国,东北是活跃在今天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契丹与奚族等游牧民族,西南就是盘踞在云南的早期南诏国。所以,唐玄宗的对外战争,主要集中在西北、东北、西南三大边疆方向。
![]()
唐朝对外战争的西北方向,乃是与吐蕃和突厥争夺中亚地区的拉锯战。在唐玄宗时代,吐蕃、西突厥残余势力、阿拉伯帝国(大食)都是大唐在西北边境的主要劲敌,与大唐争夺争夺中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霸权。
三大唐的战争次数
所以,西北一直都是唐朝对外战争发动最频繁密集的区域。在唐玄宗开始登基的开元年间,唐军多次爆发与吐蕃争夺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的战争。仅仅在开元二年(714 年)至开元二十九年(741 年)。唐军和吐蕃就爆发大约 20 余次大战,包括 727 年的瓜州之战、737 年的石堡城之战等。战争的结果,就是使唐朝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防御和管理,稳定对河西走廊一带的控制,确保了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贸易通道。
天宝十年(751 年),高仙芝率唐军远征中亚怛罗斯城,与大食军队激战,这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直接碰撞,也是安史之乱前西北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但是,结果唐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被阿拉伯联军击败,虽然没直接造成西域广阔领土的丢失,却削弱了唐军实力。
![]()
为了获得西域丝绸之路的贸易权,唐军还对西突厥等势力发动多次征讨,通过军事手段维持加强对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地区的控制,借此控制西域地区。
在东北方向,唐玄宗频繁发动针对契丹与奚族的战争。当唐玄宗委任安禄山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期间(742-755 年),对契丹的战争尤为频繁,仅开元年间就有 10 余次重要战役,如 732 年信安王李祎率军大破契丹、奚族联军。
这些战争多次战胜,为唐朝扩充了东北一带的领土,安禄山也借此机会扩充了私人军事武装力量。
西南方向战场的战争,唐朝主要对手就是盘踞在云南的南诏国。
![]()
四 开元盛世的疆域辉煌与隐患
(一)疆域辉煌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玄宗通过这些对外战争,使大唐的国土面积超过了1240万平方公里,乃稳妥的亚洲第一帝国。西至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东到辽东,北抵蒙古高原,南括云南,总面积约1240万平方公里,比今天的中国还要辽阔,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极盛。今天的朝鲜半岛、西边中亚的咸海、北边直到今天的贝加尔湖、南边今天越南的顺化,都属于大唐的领土。
所以,史书都把唐朝的盛世当作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大唐疆域之大,国力强盛,创造了“万国来邦”的盛世。但是,大唐这一片广袤疆域的统治并不稳固,唐玄宗为了扩充领土发动一系列战争,这些穷兵黩武的行为,造成了开元盛世的隐患。
(二)隐患
1 耗费财力
唐玄宗频繁发动战争,耗费了大唐的国力。如大唐在西南方向,三次在天宝年间与云南南诏国战争交锋的惨败,乃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前期背负的最沉重的军事负担。根据《资治通鉴》里说,大唐与南诏国的战争,唐军死了快 20 万人,最后导致云南这块地方与大唐彻底没关系。
![]()
从另一方面来说,唐玄宗为了发动对外战争使全国军队有57万,光边镇的兵力就占了 52%,军费开支更是超过财政收入的 60%。这一切都需要老百姓纳税负担,老百姓承担的赋税沉重,日子更过得苦不堪言。史料记载,荔枝运输一年花不了 10 万贯,可当时边军一年的军费超过 2000 万贯。真正掏空大唐的是没完没了的战争,是唐玄宗后期的好大喜功。可以总结,大唐的盛世也是皇帝和权贵的盛世。
同时,唐朝在东北、西域、西南同时用兵,战线过长,国力逐渐透支,这些都是广袤土地的安全隐患。
2节度使权力膨胀
唐玄宗为了防御边疆的外敌,应付吐蕃、契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骚扰,推行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设立节度使制度。
![]()
当时,唐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赋予这些节度使军政大权。这些节度使分为别范阳节度使(今北京一带,安禄山曾任此职)、平卢节度使(今辽宁一带,后与范阳合并)、河东节度使(今山西一带)、河西节度使(今甘肃一带,防御吐蕃)、陇右节度使(今青海一带)、安西节度使(今新疆一带)、北庭节度使(今新疆北部)、剑南节度使(今四川一带)、岭南节度使(今广东、广西一带)、朔方节度使今宁夏一带,防御突厥)。这些节度使掌握军权、财权、行政权,如同一个土皇帝一样。
为什么唐玄宗会允许节度使坐强呢?这也是唐玄宗为了节省朝廷中央的财政负担,使朝廷无需频繁调兵,节省军费。出发点虽好,但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再加上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给把持朝政,对边疆将领的监督逐渐松弛。
这样,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靠着谄媚杨贵妃,掌握了大权,在征伐契丹战争中,为自己积累的私家军,统兵将近20万,乃是唐朝最大的军阀,也是安史之乱叛乱的主要兵力。最终在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发动叛乱,一路势如破竹,半年内攻陷洛阳、长安。叛乱势头如此迅猛,也是因为节度使制度让安禄山积累了足以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
![]()
3府兵制崩溃
唐朝初年军事力量的强大,离不开兵农合一府兵制的运作。但在唐玄宗时期,伴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府兵授田不足,士兵没有土地,自然不愿意主动参军,这一制度彻底瓦解,取而代之就是募兵制。征募的军队只听从节度使不是朝廷,这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推手。
可以总结,唐玄宗丢失国土的四大战略失误。第一大失误是养虎为患,令安禄山做大,令东北失控。
第二大失误是西域崩盘。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军远征中亚,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被阿拉伯联军击败。此战虽未直接导致西域丢失,但削弱了唐军实力。更致命的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机切断河西走廊,西域唐军孤立无援,最终全军覆没。
第三大失误是两次征南诏,葬送20万大军让西南边疆彻底失控。
![]()
因此,唐朝虽然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却付出了巨大代价:西域、辽东、河西走廊等广袤领土尽失,疆域缩水80%以上!
五大唐国土在安史之乱丢失
现在,我们用一系列数据来证明。如755年(安史之乱前),大唐大约有1240万平方公里(含西域、辽东、河西走廊)。但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763年,大唐的西域被吐蕃占领,安西、北庭都护府覆灭。辽东一带,渤海国崛起,脱离唐朝控制。西北的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丝绸之路中断。西南方向云南的南诏独立,屡次进犯四川。
可以总结,大唐的剩余疆域只剩下中原约164万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这中间丢的 1076 万平方公里土地,差不多都是西域到东北这一大片好地方。
![]()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版图
要知道,汉朝虽然经历王莽之乱,西域领土却没有永久丢失,东汉班超成功收复。清朝即便经历太平天国,仍保住了新疆、西藏。但唐朝的领土失去和崩溃,乃是不可逆袭,直到灭亡都未能恢复,一切都是唐玄宗穷兵黩武、四处开战,耗尽国力,以及放任边将节度使的权力失控,沉迷享乐腐败堕落的治国失序带来的。
六结语
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唐室之衰,在于边将权重,中枢失控,非一女子所能左右。”所以,荔枝是无罪,责任在于帝王。唐朝的衰落,不是杨贵妃吃荔枝造成的,却是唐玄宗治国失误弄丢的。
![]()
要知道,发动战争乃是穷兵黩武耗费国力的行动。试想想,如果唐玄宗不想好大喜功扩充疆土,不给节度使过多的权力,会有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大唐的衰落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