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七品小官吏李善德看到是岭南广州港口海上贸易的繁荣,接触苏谅一样精明的胡商,用商业投资的眼光打量一切,这也是从另一方面折射了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商业繁华使当时的广州成为亚洲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现在,在广东沿海的港口,如今仍能见到古代商船留下的痕迹——广州“南海神庙”的千年古碑、潮州笔架山窑址的宋代瓷片、徐闻古港的汉代陶罐……这些沉默的文物,诉说着古代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辉煌历史。
古代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来源于唐朝岭南海上贸易的爆发式增长。但鲜为人知使,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岭南海上贸易的发展,一切来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对吐蕃的陆战胜利密切相关。尤其是广东人必须了解,唐朝对吐蕃持续半个世纪的“高原战争”,间接催生了古代广东港口的黄金时代。
唐朝与吐蕃的军事冲突
在唐朝建立的七世纪初,青藏高原分布着苏毗、象雄(羊同)、党项等数十个部落,彼此攻伐不断,混乱不堪。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十三岁时候继位,通过杰出的军事才华和政治谋略,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以牦牛为图腾的政权。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后,高原骑兵灵活的机动性,自然练就了强大的战斗力,东征西伐,疆域涵盖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大片区域,逐渐成为唐朝在西部边疆的劲敌。
势力强大的吐蕃王朝,一直对大唐的西域和河西走廊地区虎视眈眈,但这两处地方对大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西域和河西走廊一带,不仅水草丰盛,盛产马匹的肥沃之地,乃是中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大唐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河西走廊和西域的丝绸之路,运输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如果丝绸之路被吐蕃完全控制,唐朝的对外贸易将遭受沉重打击。
因此,唐朝与吐蕃的战斗冲突就是不可避免。吐蕃的松赞干布在位时候,屡屡进发动与大唐的战争,被大唐军队打败后,后心生畏惧,请求和亲。唐太宗从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安抚吐蕃,将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这样,和亲政策使唐朝和吐蕃维持相对和平之状态,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
吐蕃占据西域
当唐高宗李治继位时候,伴随着吐蕃的松赞干布的去世,吐蕃大权落入到权臣大论禄东赞家族的手中,对外扩张的野心开始膨胀。再加上学指出7世纪青藏高原较温暖,吐蕃人口或达百万,支撑长期战争,自然有军事实力挑衅大唐,唐朝和吐蕃的关系急速恶化。
于是,在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吐蕃与唐为了争夺西域和河西走廊一带的控制权,双方在安西四镇(今新疆库车、喀什等地)展开拉锯战。吐蕃利用高原地理优势,采取“诱敌深入+截粮道”战术,联合西突厥、吐谷浑等多方势力,控制青海湖地区,切断唐与西域联系,安西四镇首次沦陷(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试图与大唐争夺亚洲霸权。
在唐玄宗继位的时候,吐蕃已经控制了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要塞,切断了大唐与中原与中亚、欧洲的陆上贸易通道。根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在甘肃的敦煌设立“节度使”,对过往商队征收“过路税”,税率高达货物价值的30%,全面封锁了陆地丝绸之路,严重打击了大唐的对外贸易进程,制约了财政收入和经济来源。
更要命,就是吐蕃和阿拉伯帝国、突厥汗国结盟,形成“高原-中亚-西亚”军事同盟,彻底封锁了大唐的陆上丝绸之路,严重威胁到大唐国土安全,以及国泰民安。
唐玄宗与吐蕃的战斗
唐玄宗继位时候,看到了吐蕃的强势和陆地贸易被封锁的局面,就做好与吐蕃发生战斗的准备。正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如日中天,进入了 “开元盛世” 的全盛阶段。国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战斗的打响做了物质的准备。
为了对抗强劲对手—吐蕃对西部边疆的威胁,唐玄宗在在军事上,他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将领,如哥舒翰、高仙芝等对于,负责镇守边疆;在外交上,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联合西域和中亚小国,组建反吐蕃的强大联盟。
开元十七年(729 年),吐蕃试图经过西域南下,控制印度洋出海口,威胁唐朝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通道。于是,吐蕃就率领大军占领了河套地区的石堡城,这一处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吐蕃进出河套的必经之路。
当驿站飞鸽传书,石堡城被吐蕃占领,唐玄宗决定果断出手,命令唐宗室李祎等将领率河西、陇右军出击。李祎将军制定了巧妙的战术,一面派人多举旗帜,四面出击,吸引吐蕃注意,一面亲率 5000 士卒奇袭石堡城,最终石堡城被成功攻克。之后,唐军以石堡城为基,又继续占领了吐蕃在河套、陇西一带领土,开拓疆域一千多里。
唐朝对吐蕃势力的压制
唐军在石堡城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也让吐蕃见识到了唐朝的军事实力。唐玄宗继续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发动对吐蕃的全面反攻,与吐蕃争夺在西域和中亚一带的霸权。
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率军夜袭吐蕃大营,斩首1.7万级,获战马7.5万匹,史称“武街之战”。之后的三十余年,唐军在青海湖、石堡城、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等地与吐蕃展开二十余次大战,最终收复水草肥沃的河西走廊,将战线推至青藏高原北部。
但唐军和吐蕃的战争,代价也是非常惨重。据《资治通鉴》统计,唐军累计阵亡将士超过15万人,消耗军费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但玄宗与吐蕃的血战,也换来了战略性的成果:吐蕃因长期战争耗尽国力,被迫放弃对西域的控制。
大唐对吐蕃的战争,导致威胁大唐西北疆土的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大唐陆上丝绸之路虽未完全恢复,没完全解封,但贸易风险已大幅降低,却成功将吐蕃锁死在青藏高原,限制了其领土扩张。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
之后,在公元751年,怛罗斯之战虽然唐军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帝国,但战后阿拉伯人发掘陆地贸易风险远远高于海运,很多商人也发觉陆地运输商品容易受阻,海上安全性高,于是加强了对大唐的海上贸易,原本经西域贩运的阿拉伯香料、印度宝石的吐蕃商队,改道由阿拉伯商人经广州输入到大唐。
所以,可以看到大唐对吐蕃的战争,促使了中世纪大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唐朝政府也采取多项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做生意,借此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唐玄宗在岭南设立“五府经略使”,剿灭海盗,保障商人的海上运输安全。同时,建立了中世纪的海军队伍,80%战舰由安西都护府淘汰的陆战装备改造;保障商人海上运输货物的安全。
为了鼓励胡商做生意,唐朝政府允许广州成为经济特区,阿拉伯商人在广州享受番坊自治权,允许广州阿拉伯人自建清真寺、法庭,形成“国中之国”。
广东港口的崛起
吐蕃战争的频繁,也迫使唐朝将丝绸生产重心从川蜀南迁至岭南。如742年唐玄宗令江南织工南迁,广州出现“百机坊”丝绸工场,国家政策的鼓励,也刺激了广州海上贸易的发展。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从广州出发的“通海夷道”,全长1.4万公里,途经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最终抵达东非和欧洲。这条航线比陆上丝绸之路长三倍,但运输成本仅为陆路的1/5,自然成为大唐主要的对外贸易渠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广东港口的崛起。开元年间(713-741年),广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当时东亚最大的对外港口,年吞吐量超过100万件货物。广州的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每年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数量从原来的数十艘增加到了上百艘。这些商船带来了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地的商品,如香料、象牙、珠宝等,同时也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运往世界各地,促进了唐朝对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
广州海外贸易的发达
广东的造船业由此也蓬勃发展。史书记载,唐代广州能建造“海船十丈”,载重达2000石(约120吨),船体采用“水密隔舱”技术,即使部分舱室进水仍能航行。这种技术比欧洲早了1000年,被《旧唐书·吕才传》誉为“天下之奇工”。考古学家也发现,在唐代广州番坊内,波斯商人与吐蕃战俘比邻而居,吐蕃战俘乃是被唐军俘虏后押至广州造船的“技术工人”,可以看到当时唐朝造船业发达。
同时,唐朝在西域和中亚一带战役的胜利,也提升了国际威望。周边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大唐的强大,愿意俯首称臣为藩属国。很多外国商人也愿意在对外港口广州、泉州一带设立商馆,长期居住下来,专门从事贸易活动。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广州本地商业的繁荣,还带动了岭南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当地广东的窑厂不断改进工艺,生产出大量精美的陶瓷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远销海外。
唐政府为了管理广州的海外贸易,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关机构。据《唐会要》记载,市舶使的职责包括“掌蕃货易之利”、“征税于蕃商”,每年为朝廷带来数百万贯的税收。现在广州怀圣寺光塔(今光塔路),乃是唐朝阿拉伯商人仿造吐蕃烽火台建造,既用于礼拜,也用在监控珠江航道。
安史之乱之后,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广东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据《元和郡县图志》统计,安史之乱后,广东人口增至150万,其中不乏因战乱南逃的商人、工匠和学者。他们将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带到广东,再通过海路销往世界各地。可以看到,人才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使唐朝广州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结语
所以,朋友们,当你今天漫步在广州时候,抚摸唐代码头遗址的时候,可以缅想脚下每一块古老的青石板,以及饱经历史沧桑的遗址,都凝集着唐朝军人在青藏高原与吐蕃战争的血与泪。由此也令人感慨,历史都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朝在陆地丝绸之路的震荡,却促使了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