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潮生活
高陵城市生活主流媒体!
农业设施的迭代升级,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我区,一场从“老土墙加竹竿”到“钢铁架”的大棚改造,正让越来越多农户尝到甜头。曾经让秦芸蔬菜合作社任大姐日夜忧心的风雪灾害、病害风险,如今随着新棚落地正逐步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收益涨上去、风险降下来”的踏实与喜悦。这场改造,不仅改出了农业生产的新面貌,更算清了一笔惠及民生的“双赢账”。
在通远街道杜家村的秦芸蔬菜合作社,记者看到,连片的钢结构大棚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棚内新翻的土壤平整松软,任大姐正忙着调试新安装的滴灌设备,为下一季种植做足准备,脸上满是对丰收的期待。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老旧的土墙竹竿大棚,曾让她为种植安全和收成操碎了心。
任大姐:
“以前的老棚是用了十五六年的那个水泥杆和那个竹杆结构,特别害怕这个大风大雨。七八年前的一场大雪,晚上零下十几度。棚子的那个保温性能差,就是这个承重也比较弱,夜里都不敢放棉被就导致的西红柿那个产量减半,也亏了不少。晚上人也总睡不安稳觉,早都有这个想法,就是想改造一下,但是这个钱太多,一直没下定决心。就是2024年正好赶上政府这个好政策,一亩地给补贴2万块钱。我就下定决心,一个棚花了十七八万,政府补贴了5万块钱,而且还申请了10万元的那个免息贷款,算下来这个压力也不是很大。然后就行动决定盖了这一栋大棚。”
如今,走进任大姐的新棚,钢结构骨架挺拔坚固,棚顶高度比老棚提升了近一倍,人在里面活动自如,再也不用弯腰作业。
任大姐:
“现在就是遇上这个刮风下雨,以后我也再也不用操心大棚了,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这就是最实在的变化了。”
新棚的优势远不止“安心”。配套的上下双层通风口让空气对流更充分,滴灌系统精准控制水量,棚内湿度大幅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了八成。
任大姐:
“以前都是每个月打药都得三到四次,现在一个月就是一到两次,这样就是药钱就减少了不少。再加上棚这个现在改造了以后,棚这个温度提高了,自然而然这个西红柿上市的就比以前提前了15-20天。种菜的话就是“赶早不赶晚”,最起码提前以后,最少能卖个好价钱。”
品质的提升还为产品打开了新销路。由于西红柿口感好、品相佳,西安周边的游客纷纷慕名来棚里采摘,不少人成了回头客;更有广东、上海的客户通过电话、微信线上订购。
改造后的“收益账”更让任大姐心里亮堂:2023年,一个老棚的总收入在4-5万元;2024年换新棚后,单棚总收入直接冲到6万元。安全保障不仅降低了成本,新棚的寿命也比老棚翻了倍——旧棚最多用5年就得换,新棚能用20年,摊下来每年的成本更低。
任大姐:
“照这样的收入,两三年就能回本,这钱比存银行值多了,银行存的是利息,可大棚生的是“金子”!”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愁销路”到“抢市场”,任大姐的“幸福账”,正是我区以设施升级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生动写照。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区通远街道仁村、灰堆村、杜家村、何村等30余户群众、35栋老旧大棚正在改造提升中。大棚改造不仅为农业生产筑牢了“安全网”,更撑开了农户增收的“致富伞”。这场“双赢”改造,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将继续让更多农民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账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