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的免费听歌到如今的付费听歌,互联网音乐正在遭遇版权诅咒。互联网音乐怎么就玩砸了?天天动听、虾米音乐、多米音乐的消失又是谁的过错?
本期互联网30年系列,我们开讲互联网音乐的20年兴衰。
互联网音乐的大发展,要特别感谢一家一直被人骂的公司——百度。2002年,刚成立不久的百度急需为自己的搜索引擎寻找更多流量。恰巧此时MP3播放器开始在全球走红,于是,百度顺手推出了MP3下载功能。
它靠着自身技术从上亿个网页上爬取上千万首歌曲,网民可以免费下载。让百度没想到的是,这个功能一经推出就爆火,为它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流量,助力它超越谷歌,成为中文搜索的老大。
也是在同一年,一家叫千千静听的音乐播放器上线。其名字来源于经典粤语歌曲《千千阙歌》。在这款软件发布之前,想要在电脑上听歌,要装很多插件,而且非常占内存。
千千静听独辟蹊径地采用虚拟内存技术,让软件占用更少内存,支持更多音乐播放,其界面还非常简洁,关键是不收费,很快就在全国风靡,高峰时装机量超过了70%,甚至一些盗版Windows光盘自带千千静听。上网时打开千千静听,成为当时大多数网民的肌肉记忆。
随着MP3音乐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类音乐下载网站的爆发式增长,华语乐坛进入到鼎盛时期。
仅以2004年为例,1月,刀郎推出《2002年的第一场雪》;2月,S.H.E的《波斯猫》、蔡依林的《爱情三十六计》;6月,林俊杰推出《江南》;8月,周杰伦发行专辑《七里香》。当时的网民几乎每天都有听不完的好音乐,大家也都认为音乐市场就该是这样子。音乐市场的繁荣又推动了更多音乐播放器的诞生。
酷狗就是在这个时间成立的,其主打P2P共享音乐,日均访问量超过了500万。一句“hello酷狗”穿越20年,至今依然沿用。
随后,腾讯看到了互联网音乐的巨大机会。作为后来者,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腾讯打算发挥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模仿酷狗打造QQ音乐播放器,还把音乐图标放在QQ头像后面,让好友能知道你在听什么音乐。腾讯玩得开心,酷狗却气坏了,公开指责腾讯竞争手段低劣,毫无创新。但此时腾讯哪管这些,照旧大步向前冲。
百度这边对音乐的野心更大,斥资千万把千千静听收入囊中,实现了从搜索到播放的闭环。凭借这项收购,百度一直占领了92.8%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大哥。几乎所有人下载音乐的第一反应就是“百度一下”。
此时,随着初代iPhone的问世,大家听音乐的渠道慢慢从电脑和MP3转向智能手机,一些行业新秀瞄准机会开始发力。在千千静听被收购后,一家名为天天动听的音乐播放器出现了。
此时,安卓还未崛起,IOS有自己的播放器,天天动听把目标锁定在塞班系统上,凭借极好的音质、干净的用户界面,在第一年就收获了1000万用户。后来,随着安卓的崛起,团队又开发了安卓版软件,在2012年就累计了1亿用户。
另一个叫多米音乐的播放器也诞生在这个期间,同样主打移动端,甚至一度成为行业第一。这两款产品在当时非常耀眼,可刺眼阳光背后,总是更深的黑暗。互联网的那些免费音乐都是建立在没有版权意识、各方面规则不完善的前提下。版权方对音乐平台毫无办法,只能看着这些平台用原本属于自己的资源牟利。
QQ音乐上线了绿钻会员,虾米实行付费下载,一首歌8毛钱,可它们的音乐又有多少是正版呢?又分了多少钱给版权方呢?在这10年时间里,唱片市场遭受毁灭性打击。资深音乐人宋柯在社交媒体上发出长叹。
当然,这其中也有人想着争取权益。就在百度收购千千静听前后,它收到了来自环球、华纳在内的7家唱片公司的联合起诉,要求索赔173万。但这场官司最终失败了。后来这几家唱片公司不服,又再次起诉。与此同时,曾经的李先生联合十几名民谣歌手也在声讨虾米。
一边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一边是版权纷争不断。中国的音乐产业在这种V与G的交织中继续大步流星地前进。到了2011年,在线音乐用户规模达到了3.8亿人,网络音乐市场整体规模也达到了27.8亿。由许嵩、徐良和汪苏泷组成的“三巨头”,开始表现出极强的统治力,一个新的音乐时代来临,他们中的许多歌曲至今依然是KTV必点曲目。而音乐播放器市场又迎来了两个重磅级玩家。
第一个是阿里巴巴。作为BAT之一,百度在音乐市场长期霸榜第一,腾讯的QQ音乐也搞得风生水起,阿里不能没有自己的阵地,天天动听就这么迎来了阿里这个大买家。随后,阿里又收购了虾米音乐,这两项收购对阿里来说是好事,能补齐自己在娱乐产业的短板。但对虾米和天天动听来说,可未必。它们的结局在接受收购那一刻就已注定。
另一个重磅玩家是网易。眼看此时市场已被瓜分殆尽,网易另辟蹊径,搞了个音乐社交的玩法,从一众竞争者中突围而出,用两年时间狂揽一亿用户。谁也没想到这个后来者竟凭着这套另类玩法笑到了最后,不知道有多少人深夜听着网易云,看着评论痛哭流涕。
2014年,音乐APP达到了3.1万个,相关企业接近700家。每个人的手机中都至少装着一个音乐软件,整个市场看起来似乎空前繁荣。可这份繁荣背后,还有另外一份数据:腾讯音乐的付费用户不足4%,有近七成的音乐人要靠兼职维持生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收不到版权费。
陈粒在发行专辑《如也》时,银行卡只剩下200元。音乐行业繁荣的背后,是音乐人和唱片公司收入的萧条。这些音乐人颇有一种“卖炭翁”的感觉。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扭转,因为2015年来了。
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下发最严版权令,要求所有平台都下线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不到两个月时间,全网16家平台下架了220万未经授权的音乐,其中百度一家就下架了超过60万首。很多人一觉醒来,发现歌单全部变成了灰色,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平台哀鸿遍野。一个属于免费音乐的时代过去了。
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十年里,各大音乐平台没有版权顾虑,野蛮生长,大家都是偷来的音乐,拼的无非是谁偷得更快、更多。可最严版权令的出台,直接让互联网音乐换了玩法。以后,大家拼的是怎么拿下更多版权,怎么让更多用户愿意付费听歌。
眼看形势有变,百度算了一笔账之后,发现不划算,于是战略性撤退,把音乐业务拆分出来给了太合音乐。当初靠着MP3下载功能几乎垄断整个音乐行业的百度音乐,一夜之间骤然消失。
而阿里这边把虾米和天天动听整合在一起,还请来高晓松主持大局。结果高晓松把天天动听升级成了阿里星球,让用户连听歌界面都找不到。仅仅8个月后,阿里星球停更,天天动听就这么被阿里从这个世界抹去,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给广大用户留下极大的遗憾。
腾讯这边更精彩,直接上演了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最严版权令的压力下,酷我选择跟酷狗合并成立中国音乐集团。结果一年半之后,腾讯发挥“超能力”,收购了这家公司。至此,QQ音乐、酷我音乐和酷狗音乐成为一家人,彼此之间的版权可以相互流动。
多米音乐则没有阿里和腾讯这样的财力。它为了生存买过版权,举办过线下演出活动,还试过上市,最终沦为炮灰,暗淡离场。
此时场上能和两大巨头抗衡的只剩下网易云。后来百度似乎又后悔放弃音乐,转头入股了网易云,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在这场三强争霸赛中,最先倒下的是阿里。自从天天动听被“消灭”之后,虾米成了阿里系的独苗,可虾米一直标榜自己是小众调性,这就导致它的用户群体本身不大。再加上阿里三心二意,确实没在版权上投入太多资源,这加速了虾米的没落。
2019年9月,阿里投资了网易云,坊间传言阿里要放弃虾米。一年半后,虾米宣布停止服务,正式关闭,让人不胜唏嘘。许多人的互联网精神故乡就此倒下,阿里的音乐梦也被自己弄碎了。
此时赛场上就只剩下网易和腾讯了,可这两家过得也不开心。在最严版权令之前,音乐平台占据主导地位,它们不肯给唱片公司版税,想自己赚更多钱。最严版权令之后,攻守之势变了,唱片公司成了主导者,各家平台都想争着要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于是,唱片公司开始坐地起价,采用预付金加分成的模式赚两次钱。
2017年,腾讯为了拿下环球唱片的独家版权,累计花费接近4.5亿美元,是最开始叫价的10倍。网易云为了拿下朴树、猎狐星座的独家版权,花了2000万。截止2018年,环球、华纳和索尼这三大唱片公司拿走了中国版权市场接近60%的收入。
在这场版权大战中,受益的是版权公司和那些头部歌手,对于许多中小音乐人来说,依然有一半人收入不到5000元。而对于互联网音乐平台来说,它们为了抢占版权,也付出了惨痛代价。2020年,网易音乐因为买版权亏损了30亿。腾讯音乐的财报显示,其付费率低于8%。腾讯和网易为了抢占独家版权,打得头破血流。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由于版权分散,想要听不同的歌曲,还得给每个平台都充值。音乐平台也从免费试听加下载收费,逐步演变为全面收费,这无疑加大了用户在娱乐上的开支。
此时,除了唱片公司之外,大家都因为音乐而痛苦。为了让行业停止恶性竞争,国家出手了,要求腾讯放弃独家版权的模式,平台之间的版权可以相互流动,这算是让整个音乐行业开始价值回归,也让唱片公司的议价没那么厉害了。
但经过了一系列的对抗、挣扎、淘汰、和解之后,音乐本身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朝气。我的一个朋友前几天发了一个朋友圈,他说希望华语乐坛再倒退25年吧,也许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如今去KTV依然唱的是20多年前的歌,00后的手机中也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曾经听过的歌。各大音乐网站也成了粉丝们给偶像打榜的地方,你也许会隔一段时间在抖音上学会一两句爆火的副歌,但你很难再完整地学会一首新歌了。
最后我想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音乐已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