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细想杨少华,活到九十多岁,算不得奇迹,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多数人会说因为子女孝顺,实际或许不止于此。杨家养了满满一溜蝈蝈罐,这是他每日的寄托。天津,玩蛐蛐的习惯古已有之,现在依然流行。有人觉得这东西耽误事,老一辈的观念就是“玩物丧志”,可现在讲究个趣味、讲究个心情平和,好像也没人非得说个对错。王为念也爱养蛐蛐,学着点文化名流的样子,“物以稀为贵”,文人墨客就得沾点风雅?
田野,也就是赵本山的徒弟,曾经去杨少华家拜访,走的时候也捎了几罐蝈蝈。说不准赵本山自己喜不喜欢这玩意儿,可能他根本不在乎吧?细琢磨,赵本山出身寒门,养蝈蝈的讲究与他太远了。反倒是一身泥巴气息,养狗接地气得多。传说他家养的狗能排一队,儿子跟着也有这个爱好。是啊,每个人都有点自己的“毛病”,也挺正常。
![]()
侯耀华,这人就是这么矛盾。有时低调,有时高调,该出场绝不缺场,该抽烟绝不客气。他和名流老板能坐在一起谈生意,也能和老艺人窝在锅台边上聊点琐事。你说他更像明星还是更像老师?说不清。我觉得他俩都不是,混得开,全凭那点难得的人情世故和一点点城府。倒不是所有人都认这账,可不认也没办法。
其实,侯耀华并非没有爱好,只是没外人想象得纯粹。他喜欢读书,这点不像他那些朋友执着于某种小物件。有人说文化人都和牛鬼蛇神沾边,我觉得他自己可以不这么认为。等到泡一壶茶,闲下来慢慢读书,外面的风风雨雨跟他仿佛没有一毛钱关系。可人老了终归要有点寄托,侯耀华是不是也在蝈蝈罐外找寻内心的平静?
![]()
不能说杨少华这一生就靠玩蛐蛐撑过来,儿孙满堂、子女孝顺才是底气。但没点个人喜好,过日子也枯燥。活到这么大年纪,他眼里看着孙辈成家,老朋友一茬茬轮换,到头来蝈蝈还在他跟前叫,倒像是把旧日时光藏了起来。他身边的热闹也许只是生活的调料,可真到夜里闭上眼睡觉,剩下的就只有这些咕咚咕咚的小虫子在耳边唱歌。懂得闲趣,不等于没目标,不养蛐蛐,老人照样长寿,对吧?
有一点说句不怕笑话的实话,豪车也好,鼎鼎大名也罢,但这屋里头,侯耀华和杨家父子,其实都是普通人。手里拿着蝈蝈罐子,桌上是热锅的羊肉,再厉害不过这一碗饭和一口热茶。旁人说他们风光挣头脸,自己心里未必这般在意。再说,天津这地,能让人放得下,是不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