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院判决败诉的第二天,她高调晒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
>
> “就算法院判了,我照样能让他没学上”
2025年夏,武汉大学女生杨景媛在法院判决其诬告成立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在社交平台晒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配文透着胜利者的傲慢。当全网怒火被点燃时,她不知道这张通知书将在72小时内化为灰烬——香港浸会大学火速撤销其资格,让精心构筑的精英人设轰然倒塌。
这是场教科书般的表演型人格现形记。两年前图书馆里,杨景媛将手机镜头对准邻座男生肖某某的腿部隐私部位,持续拍摄两小时,捕捉他因特应性皮炎发作而抓挠的动作。随后她以“性骚扰”为名发起控诉,用法学知识作刀刃,用网络声浪当砧板,把无辜者钉在耻辱柱上。
当真相大白,法院还肖同学清白时,表演却迎来高潮:她高调炫耀法考通过、保研成功,更扬言对受害者实施“追杀式举报”。此时她手中三张王牌——保研资格、法律执业证、香港博士录取书——本应是知识精英的勋章,却成了表演道具。
01 人设建构:精致利己主义的登云梯
当杨景媛的硕士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被网友扒出,学术殿堂的遮羞布被彻底撕开。文中赫然将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错写为“1049年”,凭空捏造根本不存在的《离婚法》,还将世卫组织公布的36.1%数据“优化”为28.3%。如此漏洞百出的论文竟被评为优秀,成为保研香港的敲门砖。
在身份焦虑的驱使下,这类“表演型精英”擅长编织三张网:学术镀金网、道德制高点网、特权庇护网。杨景媛诬告事件发酵期间,曾有人放出“三本交流生逆袭武大”的烟雾弹,试图打造寒门贵子形象博取同情。后被校友戳穿实为高考618分考入的经管学院保送生。真相是寒门人设也是表演道具。
这种人格的本质是道德空心化。当她在法庭败诉后公然宣称诬告行为能“获得快感”,甚至威胁继续举报时,人性底线已被刺穿。手握法考证书却践踏法律精神,正如网友痛斥:“她若进入司法系统,会把多少无辜者送进地狱?”
02 人设崩塌:特权的香水终会挥发
杨景媛们忘了一个真理:所有精心设计的表演,都经不起阳光暴晒。当网友如潮水般涌向香港浸会大学官网投诉时,校方迅速启动独立审查程序。那张曾被她炫耀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在2025年8月6日化为泡影。
更讽刺的是,她曾视若珍宝的“精英俱乐部入场券”,恰成道德审判的呈堂证供。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手册第15章第3条白纸黑字:诬告同学造成不良影响的,最高可开除学籍。当初用来装饰人设的规则,最终变成勒紧脖颈的绞索。
身份焦虑催生的表演欲常伴随致命错觉——把平台当能力,将投机当智慧。如同“奔驰亮证姐”在街头挥舞消防员证般,杨景媛在学术殿堂挥舞着掺假的论文与录取书。她们不明白:神秘感是特权的香水,但在公众监督的阳光下,任何暧昧气息都无所遁形。
03 深渊回响:表演型人格的社会创伤
当杨景媛在社交平台欢呼胜利时,肖同学正深陷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泥潭。医学诊断显示其自杀倾向高达80%,祖父因网暴刺激离世,家庭几近破碎。而加害者轻描淡写的一句“获得快感”,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
这绝非个案。从伪造清华学历的“学霸网红”,到履历注水的青年学者,表演型人格正在污染知识圣殿的清流。当武汉大学对杨景媛论文质疑回应“未关注到”时,当最初校方仅用三天仓促处分肖同学却对诬告者网开一面时,制度漏洞成了表演者的舞台灯光。
更深层的病毒在蔓延:杨景媛们把举报变成猎巫,将维权异化为私刑。有样学样者开始效仿,把“小作文”当武器,用道德绑架当弹药。当某大学生因争执威胁“让你成为下一个肖某某”时,这场表演已衍生出恐怖的社会变异株。
---
学术造假者被逐出象牙塔,诬告者尝到法律铁拳——杨景媛的港博资格撤销不是终点。武汉大学专项工作组已启动复核,她的硕士学位岌岌可危;若肖家提起刑事诉讼,刑事追责利剑已然高悬。
表演型人格的病灶不在个体,而在纵容虚伪的土壤。当香港浸会大学果断除名时,内地高校的迟疑形成刺眼对比;当网友自发核查论文时,学术共同体的自律机制显得苍白。重建公信需要更多浸大式的雷霆行动,需要每所高校都敢于对“问题精英”亮红牌。
今天,杨景媛的精英人设已碎成一地残渣。明天,还会有多少表演者站在废墟上谢幕?当学历与道德的裂缝越来越宽,那些金光闪闪的履历背后——
>
> 究竟藏着多少双颤抖于身份焦虑的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