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一点半,湛江霞山村一间民宅里,十岁的姐姐突然被刺眼的手电筒光惊醒,朦胧中只见四五个人影围在床边。一个陌生声音说:“小朋友别怕,抽点血就好。”弟弟在隔壁房间的哭声撕裂了夜幕。
2025年8月4日凌晨1:30,广东湛江霞山区一栋普通民宅。两名年仅10岁和8岁的孩子被突然闯入的“白大褂”从睡梦中摇醒。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在民警注视下,将针头刺入孩子手臂——此时他们的单亲母亲正在工厂值夜班,对此毫不知情。
监控录像显示,工作人员未佩戴任何身份标识,房东用钥匙打开房门,民警在门口守卫。整个过程如同一次突袭行动。
01 防疫大义下的午夜行动
当霞山区街道办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他们抛出了“紧急防疫”的盾牌:当地突发基孔肯雅热疫情,48小时内确诊4例。那个发烧去诊所的男孩,被列为高风险对象。
“我们打了20多个电话,家长就是不接!”工作人员满腹委屈。他们强调:这种由伊蚊传播的疾病,必须在病毒血症期(感染后3-5天)锁定感染者,否则蚊虫叮咬可能引发疫情燎原之势。
8月3日晚首次上门时,家长明确拒绝检测。面对“不配合”,街道办次日凌晨联合民警出击。村干部辩解:“专家组和消杀队几百号人都在连夜工作,时间不等人啊!”
02 法律天平的两端
事件引发激烈争论的核心,是两部法律的碰撞。
《传染病防治法》第39条如尚方宝剑:授权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采取强制措施。街道办据此宣称行动“合法合规”。
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则筑起另一道墙:医疗操作需经监护人书面同意(紧急抢救除外)。凌晨抽血显然不属抢救范畴,监护人完全缺席。
“小朋友同意了才抽的”——街道办这句辩解引发更大波澜。法律专家一针见血:未成年人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谓“同意”不过是恐惧中的屈从。
当防疫的“大义”撞上监护权的铜墙铁壁,这场午夜行动更像一场削足适履的冒险。
03 撕裂的信任伤口
抽血后数日,孩子们仍头晕恶心、噩梦连连。儿童心理专家警告:深夜被陌生人强制医疗操作,可能导致终身医疗恐惧症。这种心理阴影,比针孔更难愈合。
更深的裂痕在基层治理中蔓延。工作人员便装上门、不示证件,房东擅自开门——这些程序瑕疵让公权力蒙上“私闯民宅”的阴影。
家长群炸锅:“今天能半夜抽血,明天会干什么?”信任的崩塌,往往始于一次粗暴的“例外”。
---
04 寻找钢丝上的平衡点
事件暴露的制度漏洞触目惊心:我国现行法律未规定公卫事件中无监护人时如何操作未成年人检测。
若基层防疫能多走半步——联系社区网格员协调日间检测;安排儿童心理辅导员陪同;甚至让民警手机录像留存证据——这场风暴本可避免。
日本应对类似情况的做法值得镜鉴:防疫人员若遇监护人缺席,需两名以上公务人员见证,立即报备儿童保护机构,24小时内补办法律手续。程序正义从不该为效率让路。
---
霞山区卫健局的调查仍在进行,儿科医生上门检查了孩子身体。而监控视频里那个抽泣着问“妈妈在哪”的八岁男孩,已成为公共卫生伦理的活体标本。
当街道办反复强调“为了更多人”时,我们更该记住:真正的公共安全,永远生长在对最弱者权利的保护之中。
孩子的恐惧不会说谎。下次疫情来袭时,我们能否让针头避开深夜的卧室,让检测多等一个黎明?毕竟被践踏的信任,比病毒更难治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