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壑在胸 希声入画——论邨桥散人胡雪峰的艺术境界
文\张占峰
在当代艺坛,若寻一位能以诗文书画养性、以琴音山水立心的独立艺术家,邨桥散人胡雪峰当是其一。这位1964年生于绍兴、现居浙东四明山的画家,自幼好古,于诗文书画、音律广涉重修,尤擅山水,其作品既见传统笔墨的沉厚,又含隐逸高蹈的风致。201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由张占峰主编,甫一问世便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足见其艺术成就已获专业领域的高度认可。而若要真正理解胡雪峰的艺术,或许当从沂河岸边那曲《流水》说起——那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其艺术精神的缩影。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一曲《流水》见本心:艺术家的“不言之境”,胡雪峰,大厦耿总为其举办艺术展,泓青兄、建峰弟等书画界群贤齐聚,致辞中不乏对其作品“笔墨苍劲”“丘壑深远”的赞誉,更有对其“融合诗画音律”的深入解读。当众人期待这位主角开口回应时,胡雪峰却只是面带微笑,一言未发,深鞠一躬后,坐于琴前抚弦。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琴音起时,《流水》的旋律如山间晨雾般漫开。初则“淙淙峥峥,清清冷冷”,似溪泉在石上轻跳,松风在林间低语,指法间的“勾挑抹剔”如细流穿岩,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水汽的清润;继而“飞瀑万丈,风急浪涌”,滚拂打摘的技法骤然发力,琴音如万壑争流,裹挟着山石的沉雄奔涌而来,仿佛能看见白练坠崖、水雾腾空的壮阔;终则“风平浪静,一帆渺渺”,旋律渐缓,余音袅袅,似潮退江平,孤舟载月,归于天地的宁静。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李白曾题“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说的是琴音里藏着天地气象。胡雪峰抚琴,不似炫技,更像“以音写心”:他不借言语回应赞誉,却以《流水》的起承转合,道尽对艺术的敬畏——初为“师法自然”,观溪泉松风而得笔墨意趣;继为“破壁求索”,如飞瀑争流般在传统中破茧,寻自家面目;终为“归于本真”,在风平浪静中,与山水、与笔墨达成和解。这“一言未发”的谦逊,与“一曲尽倾心声”的坦诚,恰是他性格的两面:对世俗纷扰淡然处之,对艺术本真却赤诚相待。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群贤观其指法,见“滚拂打摘,勾挑抹剔尽备”,知其于音律下过苦功;听其琴音,感“万壑松风”“一帆渺渺”,知其胸中有丘壑。艺术从来相通,琴音里的“山水气”,恰是他画作的灵魂。此后与他品茗于新闻茶社,听琴论画,方知这曲《流水》,原是他艺术人生的“注脚”。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胡雪峰近年隐居于嵊州四明山,“数番品茗”间,才知他常“数月不涉市井”。四明山是浙东胜境,李白曾叹“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这里群峰叠翠,溪泉纵横,云雾朝夕变幻,本就是天然的“山水画卷”。他在此“模山范水,潜心绘事”,不是避世,而是“得烟云供养,会山水清音”——以自然为师,在朝夕观察中淬炼笔墨;以孤独为友,在无人打扰时沉淀心境。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传统山水画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胡雪峰的“隐居”,正是对这八个字的践行。他不像有些画家,凭画册、照片“闭门造车”,而是日日登山,看朝雾如何漫过峰峦,听暮雨如何打湿松针,记溪水在枯水期与丰水期的不同形态。他说:“山水是活的,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少看一日,便少一分体会。”这种“沉浸式”观察,让他的画里没有“程式化”的山石、树木,而是有“呼吸感”的生命——他画春山,用淡绿染底色,再以焦墨点苔,似有新草在石缝间冒芽;画秋山,以赭石铺陈,却留几抹石绿,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生机;画雾中山,不用浓墨勾轮廓,而是以水墨晕染,让山峰在云气中若隐若现,如见四明山晨雾未散时的朦胧。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更难得的是,他将“琴心”融入笔墨。琴音讲究“虚实相生”,有“弦外之音”方为妙;他的画也重“留白”,不将纸面填满,而是以“虚”显“实”。比如画《四明山雨霁》,近景用浓墨画几株松,松针如剑,挺拔有力;中景以淡墨染山石,皴擦间见纹理;远景则几乎全是留白,只在边缘用极淡的水墨扫几笔,似有云雾在山后流动——这留白,恰如琴音的“余韵”,让观者能想象云雾外的千峰万壑。他说:“画山水不是‘复制’山水,是让观者透过笔墨,听见山风、看见云动,就像听琴时,能从弦音里想到万壑松涛。”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这种“笔墨修行”,让他的画渐显“高蹈出尘之风致”。观其《传承》画集中的作品,《四明山居图》最具代表性:画面中央是几间茅舍,隐在松竹间,茅舍旁一条小溪蜿蜒而出,溪上横一架木桥;远处山峰如黛,云气从山谷间漫出,将山峰下半部隐去,只露峰尖,似浮在半空。笔墨上,近景的松树用“焦墨干皴”,笔触老辣,如琴音中的“重音”;远景的云气用“水墨晕染”,笔触柔和,如琴音中的“轻颤”;茅舍则用简笔勾勒,不求细节,却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整幅画没有艳丽色彩,只以黑白灰为主,却让人感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宁静——这正是他“隐居”心境的投射:不逐名利,只与山水、笔墨为伴。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这“传承”二字,恰是他艺术理念的核心。他自幼好古,诗文书画、音律“广涉重修”,对传统下过“死功夫”:临过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学其“雨点皴”的沉雄;临过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学其“折带皴”的简淡;也临过董源的《潇湘图》,学其“披麻皴”的温润。他说:“传统是根,没根的树长不高,但只守着根,也发不了新枝。”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他的“传承”,不是“复制”传统,而是“理解”传统。比如学倪瓒的“简”,他不只是学“疏林远岫,浅水寒沙”的构图,更学其“逸气”——倪瓒一生不仕,画中无喧嚣,只有对“素净”的追求。胡雪峰将这种“逸气”融入四明山的山水里:倪瓒的山是“冷”的,如孤高的隐士;他的山是“活”的,冷中带暖,因为四明山有朝夕的云雾、四季的花草,更有他隐居时的烟火气(比如画中常出现的茅舍、木桥)。这种“变”,是对传统的“再创造”。
作为“独立艺术家”,他的“独立”恰体现在此:不依附于流派,不迎合于市场,只按自己的节奏探索。当下有些画家为求“创新”,刻意打破传统,用西画的色彩、构图改造国画,反而失了笔墨精神;胡雪峰则是“在传统里找创新”——他将琴音的“节奏”融入笔墨,让线条有“轻重缓急”:画飞瀑时,线条如琴音中的“滚拂”,急促有力;画溪流时,线条如琴音中的“勾挑”,轻柔灵动。他还将“诗心”融入题跋,比如《天池林海》(非傅抱石同名作,为其写生四明山天池所得)的题跋:“四明山顶有天池,云影天光共徘徊。偶得松风入琴谱,墨痕带雨上宣纸。”诗、书、画一体,既是对画面的注解,也是创作时的心境记录,这正是传统文人画的“综合美”,却又因他的“四明山体验”而显新鲜。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传承》序言中说:“雪峰之画,有古意而无古板,有新意而不张扬。”这评价精准——他的“古意”来自对传统的敬畏,从笔墨到意境,都能看到文人画的血脉;他的“新意”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自我的坦诚,四明山的烟云、琴音的节奏,都让他的画有了“独一无二”的标识。这种“传承中的独立”,让他在当代艺坛站稳了脚跟,也让《传承》这部作品集不仅是“作品的集结”,更是“艺术理念的宣言”。
“倏忽春秋替易”,与胡雪峰相约“同登妙高台”的约定尚未践行,却欣闻卞文东先生拟为其近作策展于蒙山美术馆。蒙山在涑水之畔,秋日里“秋柳披拂”,恰是雅集的好去处——想象那时,长身玉立、布袍飘然的胡雪峰,或许会再抚一曲古调,而这次,他的琴音里,又会多几分四明山的烟云,多几分近作的笔墨故事。
艺术的意义,正在于“共鸣”。胡雪峰当年以《流水》谢诸君,是因知“流水高山,必有知音”;如今策展蒙山,是将近年的笔墨修行呈现于众,盼与观者在画中相遇——或许有人从《四明山雾》里,看见自己心中的“归隐梦”;有人从《松溪琴韵》里,想起某段与艺术相伴的孤独时光;有人从题跋的诗句里,品出传统文人的“真性情”。
![]()
他始终是那个“不言”却“善感”的艺术家:不宣扬自己的成就,只用作品说话;不追逐外界的喧嚣,只在山水、琴音、笔墨里守着本真。正如四明山的云雾,不刻意讨好谁,却自有“千变万化”的美;如他抚琴的古调,不迎合流行,却有“洋洋乎希声”的韵——这种“希声”,不是“无声”,而是超越了表面的热闹,直抵艺术本质的“大音”。
从沂河岸边的《流水》,到四明山的隐居,再到蒙山美术馆的策展,胡雪峰的艺术人生,如一条蜿蜒的溪泉:从传统的山谷流出,经自然的滋养、孤独的沉淀,终奔涌向更广阔的天地。而那些懂他琴音、爱他笔墨的人,便是溪泉两岸的青山——彼此映照,彼此成就。
期待蒙山之秋,秋柳下,琴音起,再看他画中那片四明山的烟云,如何在涑水之畔,与观者的心境相遇。这或许就是艺术最好的模样:丘壑在胸,希声入画,知音不远,岁月生香。
![]()
《传承——中国书画精品典藏胡雪峰作品集》张占峰主编
张占峰,生于北京,现任北京走近画家编辑部主编,是中国书画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资深编辑与研究者。多年来,他在美术评论领域颇有建树。他深耕此域,笔耕不辍,曾为诸多美术名家撰写评论文章,篇数颇丰。其评论既具专业洞察,又能精准捕捉作品特质,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影响,是美术评论界值得关注的研究者。
以专业视角与深厚积淀,在艺术出版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与行业影响力。其职业生涯以艺术出版为核心阵地,深耕细作多年。 期间,他主编和编著了《传承-中国书画精品》《走近画家》《大家风范》《中国当代画坛精品集》等系列画集,以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等多部精装画集。 这些作品均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等国内顶尖艺术出版机构出版,累计编辑及主编艺术著作、画集逾百部,发行总量近一百多万册。
所编著的作品涵盖中国书画理论研究、名家作品集、美术评论等多元范畴,既注重学术深度的挖掘,又兼顾艺术表现力的呈现,实现了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因其编著作品突出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多部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成为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源,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切实而深远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