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镇巴县博物馆 田逢坤
![]()
周子垭至宝塔位于镇巴县泾洋镇二郞滩村庙垭组,建于清光绪五年,属密檐式六角形石塔。在石塔左边原有一座寺庙叫做清净寺,始建于明代。当时镇巴出入汉中的陆路从寺庙旁边经过,现还存有当时官道石桥一座,名叫安定桥。因此寺庙旁来往官差、商贾、路人骆驿不绝,庙内香火旺盛,先后有7位主持在寺庙周围修建了存放骨灰的石塔,至宝塔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这些石塔足以见证寺庙当年的辉煌。
上世纪30年代因修建210国道,道路改道,寺庙离主道路变远,香客渐少,寺庙也慢慢破败,解放初期寺庙被改为学校,在“破四旧”特殊时期,寺庙和除至宝塔外的其余6座石塔不幸被毁。近年受移民搬迁政策引导,山上居民已所剩无几,昔日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当地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周子垭至宝塔于2008年9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是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梁上,在大多数人选择离开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吕朝珍的老人,现在已经83岁了,一直居住在至宝塔旁仅存的小半间瓦房里,在至宝塔周围打理着,义务的看护着宝塔,与宝塔相依为命,成为了孤独而充实守塔人。
老人成为至宝塔守护人还得从他丈夫说起,上世纪50年代,在周子垭有一位年轻人叫向坤举,他善于制作拜佛敬神用的香和蜡,他做的香蜡易接火、耐燃烧,点着之后还伴有特殊的清香,远近闻名,而且他还能塑菩萨,诵佛经,会很多小手艺,是一个有佛缘的人。不幸的是早年丧妻,小手艺只能免强糊口,生活一直很清苦,当时就寄居在至宝塔旁的小半间破庙中,也是最早的护塔人。吕朝珍当时丧偶,没生育后人,只能从婆家搬了出来。受风俗影响也不能回婆家,只能孤身寄居他处,后来经人介绍,她与向坤举两位有情人走到了一起,成了相互依偎的伴侣。
两位虽是半路夫妻,却感情甚笃。能干的向坤举常常教老伴做香蜡的手艺,还讲些佛法事理,宝塔的故事,吕朝珍一边学做香蜡,一边打里家务,耳濡目染之间成了至宝塔的主人,两口子常常一起扫塔、祭祀,守护着宝塔。从那时起他们就有个习惯,凡是陌生人上塔来,都得上前查问一翻,要是有坏心眼的,他们会毫不客气的轰走,要是虔诚祭拜的,他们会热情招待,邀请进屋喝茶,还一次又一次的把宝塔和古寺的故事讲给祭拜的人听,这也使方圆百里的很多百姓都知道周子垭至宝塔的来龙去脉,和一些美丽传说。
时光飞逝,在两人辛苦打理下,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但始终没有子嗣,不幸的是1994年厄运再次降落到吕朝珍的头上,与自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的老伴向坤举去世了!留下的只有半间瓦房和雄伟的至宝塔……
也许是受老伴儿讲佛的影响,吕朝珍老人依然开朗的生活着,虽然内心有着无尽的悲痛,但他一直为了老伴儿临终前的一句嘱托:“好好看护至宝塔!”而独自留在了至宝塔旁边。
有一天,老人正在门前的菜地里锄草,一个年轻人带着钢钎、铁铲从小路鬼鬼祟祟的摸上了至宝塔,年轻人先是在宝塔周围来回转悠了好几圈,吕朝珍老人放下手中的活来到他跟前问:“小伙子,你是干啥的?”年轻人瞟了她一眼,丝毫没把老人放在眼里,还向老人打探:“老太婆,听说这石塔里埋的有老和尚的经书、佛珠和一些古董?”老人一听立刻起了警惕之心,就说:“这里埋的是和尚的骨灰,哪有你说的那些东西呀!你要是来祭拜就好好的烧柱香,磕几个头,拜完了就过来喝口水,这塔里没有啥宝贝!”年轻声人满不在乎的说:“有没有挖开一看不就知道了嘛!”说着就举起钢钎要撬宝塔。老人一看急了,上前一把抓住年轻人的胳膊,哪知年轻人劲用得猛,一下把老人摔了出去,头撞到石塔沿上,顿时血流满面!心狠的年轻人不但没有罢手,还喝斥到:“你个老家伙,再不让开我把你埋到塔里去!”说着又抡起钢钎向宝塔砸去。老人那里肯让他得呈,又急忙爬上前去,双手紧紧抱住恶徒的腿,一边大声喊叫:“快来抓贼呀!快来抓贼呀!……”恶徒无可奈何,只好放下工具逃跑,可老人死死抱住他的两条腿,恶徒把她拖行了二十多米,衣服都挂破了,腿上划了好几道血印,她硬没放手。这时周围干活的几个村民听见喊声赶了过来,一起动手擒住了恶徒,报告了文物管理部门,文物管理部门汇同公安部门迅速赶到,惩治了这个盗墓未遂的恶徒。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上周子垭来打至宝塔的主意了。
新世纪到来了,吕朝珍老人已经70多岁高龄了,也许是她性格所至,也许是她生活自给自足所至,也或许是她守护宝塔,冥冥中神灵保佑所至,她除了听力有所下降外,身体依然健康。文物管理部门领导和政府部门多次安排她到县里的敬老院去,但都被倔强的老人坚决拒绝了。她说:“我一辈子都要在至宝塔,死也要死在宝塔!”老人的话很朴实,她没有说自己不愿离开是为了保护古塔,甚至她都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保护古塔,守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大功臣。
现在老人依旧在宝塔边生活,依旧在为宝塔打理着。山对面有几户村民见老人吃不上水,常常给老人挑几担水,在生活上给一些帮助,老人除了说感谢之外,还会说:“宝塔会保佑你们的!”
今年3月下旬我们上山去,只见老人在宝塔前古桂花树下,摘着一种花,过去询问老人,老人介绍说:“这叫阳雀花,是我们老伴儿死之前栽的,每年都开花,花可以生吃,我每年都截下来(镇巴方言,意为:摘下来。)烧汤喝,可以败火!一会儿我给你们截些拿回去烧汤!”我们很期望尝一尝,但谁也不忍心摘一朵。再看至宝塔旁边还有两棵古老的柿子树,已经有100多年了,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苍劲的虬枝如龙爪在天,每年也为精心照料它的老人带来丰硕的回报。
我们来到老人的家里,只见一口棺材就放在她住的小半间房子里,紧挨着睡觉的床边上,这本就狭窄的房子又让棺材占去了大半间,当时我们都愣住了,突然从心底涌出了无数感慨,可谁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默然之后,老人说这是她用平时好心人捐给她的钱为自己买的,在自己百年之后用,也算是给社会减轻点负担!……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梁上老人与塔建立了最简单的共存方式,老人确愿意带着自己的信仰为塔厮守一生。塔是孤独的,老人是孤独的,老人和塔在一起是和谐而充实的。老人对塔只有最朴素的情怀,相对这份朴素,现代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不是显得多了许多杂念?!
(本文2015年7月7日首发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