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8月7日上午10点,随着六张白纸在水中逐渐浮现出色彩,拼合出一幅完整的景山南望中轴线壮美景象,“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正式揭幕。
![]()
8月7日,“影见中轴——北京中轴线主题影像展”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正式揭幕。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城市影像不仅是城市空间实景的瞬间真实记录,更是留下美好回忆和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以城市影像为媒介,将北京中轴线的古往今来与气象万千一一展开。展览面积约600平方米,包括序厅、尾厅及“中正和合”“美美与共”“生生不息”三个板块,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摄影技法,融合当代照片与历史影像,结合静态照片与原创视频,展现了人文中轴、遗产之美和老城整体保护更新的突出成就。
展览共展出192幅摄影作品和《生生不息的北京中轴线》《晨钟暮鼓处,岁岁有常新》两部影片,同时融入AI科技与艺术装置,布局可供交流休憩的“名城会客厅”,打造集艺术展、科普展、会客厅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
展览的影像来源十分丰富,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专委会于2024年年底发起“四季中轴线”主题摄影征集活动,吸引了200余位城市影像爱好者参与,其中既有专业摄影师,也有退休教师、大学生、社区居民等业余爱好者。他们带着镜头走过钟鼓楼的雪、景山的春、前门的夏和永定门的秋。最终,约200幅作品从750余件投稿中脱颖而出,构成了主要展陈内容。京企中轴线基金会提供的9幅“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佳作也补充丰富了展览内容。
同时展出的,还有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珍藏的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历史影像档案。包括上世纪50年代的重要建筑及城市影像、60年代的重要大街的立面接片等等,这些由规划工作者亲手记录的画面,填补了历史影像中“新中国视角”的空白。
北京市规划院、城建档案馆还提供了多组同机位对比资料,展览精选14组同视角影像,与原创制作新旧对比视频一起,呈现申遗带来的老城人居环境的蝶变。新旧碰撞间,约200幅影像作品共同拼贴出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生生不息”展厅的青少年作品格外亮眼——小学生用彩笔和文字描绘的“我眼中的中轴线”,还有为视频影像配音的童声解说。稚嫩却真诚的表达,让中轴线的故事多了代际传承的温度。这些作品与专业影像交织展出,不同于自上而下的强势内容建构与叙事逻辑,展示了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阅历视角下的中轴景象。
本次展览坚持“国际化”定位,展板内容、视频解说、文创折页等均采用中、英、法三语呈现。据悉,展览将持续一年以上,其间计划不定期举办“中轴沙龙”,邀请摄影师分享创作故事、规划师解读老城更新案例、居民讲述胡同变迁记忆;设置“公众开放日”,观众可带自己拍摄的北京中轴线主题照片参与线下交流,优秀作品还将不定期补充到展陈中。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