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盒马 X 会员店怀揣着对标 Costco、叫板山姆的 "中产梦",雄心勃勃地踏入市场。然而,到了 2024 年 8 月,随着最后一家盒马 X 会员店的关闭,这场梦想最终以全线撤退告终。从 2023 年的高调 "移山价" 价格战,到 2024 年的黯然离场,盒马会员店的故事,无疑是中国新零售行业的一个典型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该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看看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盒马会员店的定位问题。它陷入了 "既要又要" 的战略迷思,既想复制山姆、Costco 的高端会员制模式,走高端路线,又试图用低价策略吸引大众消费者。这种摇摆不定的定位,就像一艘没有明确航向的船,在市场的大海中很容易迷失方向。以北京建国路会员店为例,选择在 CBD 核心区,承受着每平方米 15 元 / 天的高租金,本应走高端路线,可却主打与本土消费习惯冲突的大包装商品。结果开业首月客单价仅 600 元,和山姆的 1500 元水平相差甚远,最终短短 7 个月就经营不下去了。
服务方面,盒马会员店也远远落后。凑单满 199 元才免运费,配送时效仅次日达,而山姆能做到 2 小时极速达,这一对比,高下立判。年费 258 元与山姆持平,但权益稳定性差,多次暂停续费,导致会员续费率断崖式下跌。消费者花了钱,却没享受到相应的服务,"高端定价、低端体验" 的矛盾,让会员费的价值感荡然无存。
再看模式,盒马的本土化缺失与资源内耗问题十分严重。中国家庭小型化结构与大包装商品天然存在矛盾,山姆的代购分装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盒马却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而且,其自有品牌 "盒马 MAX" 占比仅 20%-40%,远低于山姆 60% 的水平,甚至还出现同厂商品 "会员店比普通店贵" 的价格倒挂现象,难怪社交媒体上 "付费买贵" 的吐槽声不断。
与此同时,多线作战让盒马的资源进一步分散。会员店作为 "一号工程",在与盒马鲜生、盒马 NB(邻里店)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成了牺牲品。2023 年的 "移山价" 价格战,虽然带来了 247% 的销售额增长,但利润却被大幅压缩,北京世界之花店闭店前货架空缺、试吃取消,运营体系崩塌的问题暴露无遗。
另外,赛道挤压也是盒马会员店面临的一大难题。当盒马还在试错的时候,山姆两年内新增 11 家店至 47 家,Costco 的本土化供应链也日益成熟。这些国际巨头凭借 30 年积累的全球采购网络和成熟的会员体系,构建起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规模壁垒。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会员店仅占社零总额 0.1%,有限的中产客群集中在一线城市,盒马既没能突破 "规模魔咒",又错失了下沉市场的机遇。
这些深层问题催生出一个残酷现实:新零售的竞争早已越过模式创新阶段,进入供应链效率、消费洞察、数字基建的硬核比拼。就像上海某零售专家所说:"当山姆用卫星监控澳洲牧场时,我们还在为包装规格吵架。"
不过,盒马的退场未必是终局。其社区店转型中涌现的"菜场改造"模式,正在二三线城市验证新可能。某三线城市店主表示:"把帝王蟹换成活鱼现杀,单店日销反而涨了三倍。"这或许暗示着:中国零售的破局点,可能不在模仿Costco,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菜场经济学"。
2024 年,财务背景的严筱磊接任 CEO 后,盒马果断转向 "双核驱动" 战略,盒马鲜生主攻高线城市品质客群,盒马 NB 以低价渗透社区市场。这是盒马的一次自我救赎,也是新零售从狂热回归理性的缩影。当烧钱换规模的逻辑不再奏效,聚焦盈利模型才是生存的关键。
盒马用 10 亿学费验证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新零售的赛道上,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希望其他新零售企业能从盒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找准定位,打磨好产品和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大家对于盒马的这次战略转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热点观察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