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岛内多家媒体披露,8月2日至3日,大陆“海警3102”舰,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连续进行高频次、机动性极强的执法巡查。
期间,多次进入距离东沙岛岸线仅10海里的区域,甚至一度穿越东沙岛领海基线,这一行动令台方措手不及,不得不出动“海巡8号”船试图应对。
然而,这场短兵相接的海上对峙,很快演变为一场实力悬殊的海上突击战。
时间回到8月2日下午2点50分左右,“海警3102”舰正高速接近东沙岛西北方向28海里处,突然后舵转向,直接进入了东沙群岛海域。
台方“海巡8号”船立即进行无线电喊话,试图要求大陆船只离开,但回应的不是语言,而是更猛烈的行动——海警舰艇关闭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号,快速实施穿插机动,突然转向北侧,从台方拦截路线外侧绕行,最终冲至距东沙岛仅10.1海里的位置。
此举彻底扰乱了台方部署,让原本想拦截的“海巡8号”被迫急转船头重新追踪。
这是一次典型的战术性渗透操作,在传统意义上,AIS信号是船只在海上保持“可视化”的工具,一旦关闭,等于让一艘高速舰艇“隐身”。
而面对这种突发战术,“海巡8号”显然没有预案,现场应对完全跟不上节奏,更令台方尴尬的是,在首次拦截失败后,其紧急呼叫东沙岛驻点支援舰船,却因定位丢失、反应迟缓而陷入彻底混乱。
“完全乱了套。”一位岛内评论员直言不讳,“从实际行动能力来看,这就是一次‘非对称能力测试’,结果是台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从整个事件的细节来看,“海警3102”舰并非首次驶入东沙岛周边海域,但这次行动方式更具针对性。多次转向、高速切入、关闭识别系统、抵近执法,这一系列操作,明显是经过周密演练的战术组合拳。
而这,也被部分军事分析人士视为一次“能力验证”。验证谁的能力?一方面是大陆对自身海警舰艇快速部署、战术穿插与隐蔽接敌能力的自信,另一方面,更是对台方在敏感海域突发情况应变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
台方的表现显然不合格。
在整场行动中,台“海巡8号”不仅未能有效拦截,更在信息获取、应急响应、协同配合等层面出现重大短板,特别是当对方关闭AIS信号后,台方对其方位几乎毫无掌握,后续派遣的支援船只也无法有效部署,行动陷入盲区。
一名前“海巡署”官员接受岛内电视台采访时坦言:“台方过于依赖常规监控手段和预设航线推演,而缺乏对快速突发事件的实战预案。对方用的不是新招,但我们始终无法应对。”
此次事件还暴露了台方在重大突发海上事件中的内部协调问题,据岛内媒体报道,在“海警3102”舰关闭AIS信号后的两个小时内,台“海巡署”总部与东沙前线的通信多次中断,前线舰船无法接收到明确指令,现场船只自行判断导致调度混乱。
有台媒批评,这样的“非结构性指挥系统”是过去多年岛内行政体系臃肿、实战演练不足的必然后果。甚至有岛内议员公开质问:如果这不是大陆的“实战演练”,那我们连一场演习都应付不了?
事实上,这并非台方第一次在应对海上突发事件时出现混乱,此前在金门方向,台方也曾因大陆渔船翻覆事故处理不当而引发争议,连续几次事件的共同点是:缺乏统一应急系统、实战经验不足、情报反应滞后。
事实上,大陆海警近年来对南海及台海方向的巡逻已呈现“常态化”、“机动化”、“抵近化”三重趋势,从钓鱼岛、金门到东沙群岛,这类执法活动逐渐成为中方展现主权与执法权的重要手段。
本次“海警3102”舰事件中,台方虽强烈抗议,但实际行动空间已被大幅压缩,一方面,是大陆执法舰艇多次进入东沙岛附近海域的频率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台方舰船在面对大陆快速机动与隐蔽航行策略时表现乏力,这种“能力层级差距”已经日益显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