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行尔作品研究:主题、风格与创作技法分析
文/元昀
摘要:本文以跨文体视角,系统研究当代多栖创作家甘行尔的代表性作品。聚焦其诗歌(旧体与新诗)、歌词创作,从主题意蕴、艺术风格与创作技法三维度切入。研究发现:甘行尔作品在生命哲思(如《春燕归来兮》之悼亡书写)与家庭伦理(如《忆父》之孝道表达)主题上掘进深沉;其艺术风格融合诗意现实主义与真挚情感表达,音乐性与画面感交融;创作技法尤重意象系统构筑(如“春燕”“八十种地”等象征性核心意象生成)与语言凝练锤炼。其创作彰显扎根现实、融通古今、情感真挚、意象精妙的特质,对理解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中的人文关怀与艺术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甘行尔;诗歌;歌词;生命哲思;亲情书写;意象;诗意现实主义
一、引言:甘行尔的创作概况与研究价值
甘行尔是当代中国文艺领域一位颇具代表性的多栖创作者,其作品涵盖影视剧本、歌词、诗歌等多个领域,凭借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作为资深语文教师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等协会会员,多重身份使其兼具扎实语言功底、深厚文化底蕴与开阔艺术视野。
其创作成果卓著,诗文歌词已发表千余首(篇),屡获国家级奖项(如2016《盈盈一水间》获“中国歌曲创作十佳银牌”,2022《一件事 一辈子》《陪陪咱爹妈》获金奖及“全国十大词曲作家”称号)。同年8月,经央视成功之路栏目推荐,被授予“著名音乐文学词作家”称号。这些荣誉有力印证了其创作的艺术高度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然学界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其作品主题鲜明、风格独特、技法精妙,是管窥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多样化的重要窗口,亦能深刻展现其中的人文关怀、生命哲思与诗性追求。
本文聚焦其诗歌、歌词代表作,运用文本细读与理论分析,旨在系统揭示其作品的多元主题(生命感怀、家庭伦理、历史乡愁、社会关怀)、独特艺术风格(诗意化现实主义、音乐性与画面感融合、情感真挚与克制、语言凝练雅俗共赏)及精妙创作技法(意象构筑、语言锤炼、结构布局、抒情策略),以期深化理解其艺术世界,并为相关研究与创作提供参照。
二、多元主题的深度掘进
甘行尔作品在主题上呈现多维掘进态势,尤以生命哲思与亲情伦理书写最为深沉动人。
1.生命哲思与时间咏叹:澄澈中的永恒追寻
对生命有限性与存在意义的探问是其核心母题之一。《春燕归来兮——清明祭》堪称其悼亡诗典范:
我奔上高山,/ 你追上高山,/ 我扑进大海,/ 你扑进大海,/ 我埋头诗行,/ 你幻作诗之味,/ 我躲进兰园,/ 你化为兰之香⋯⋯ // 我沉醉入梦中,/ 你纠缠到梦里…… // 我认真去寻你,/ 你却藏在漫天遍地山花里,/ 总让我寻不着你,寻不到你!/ 还是小时候那么淘气。// 你究竟去了哪里?/ 我一刻也忘不了你,/ 忘不了你!/ 求求你告诉我:/ 你去了哪里? / 你究竟去了哪里?/ 我问叹息的风,/我问垂泪的雨,/ 我问呜咽的小溪,/ 她们谁都小声哭泣⋯⋯
空间与精神的追寻:“高山”“大海”“诗行”“兰园”“山花”构建广阔追寻场域,“追上”“幻作”“化为”等词,将“春燕”(逝者精魂象征)升华为弥漫于生者精神世界的无形依存,超越生死界限。
哀而不伤的灵性表达: “淘气”“藏”等词消解死亡的沉重,转化为亲切的嗔怪与温情的永恒想象。“漫天遍地山花”的绚烂背景,映衬寻而不得的怅惘。
天地同悲的终极叩问:将“风”“雨”“溪”拟人化为“叹息”“垂泪”“呜咽”的共情者,以“小声哭泣”作结,营造万物共哀的意境,将对个体逝去的悲恸升华为对生命消逝的普遍性苍茫咏叹。此诗以灵动意象与独特视角,深刻诠释了生者对逝者的精神依恋、生死相隔的永恒困境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澄澈思考。
2.家庭伦理与亲情书写的至诚铭刻
此类题材以《忆父(二首)》为代表,体现孝道在当代的情感根基:
一 / 常言父爱大如天,/ 夜半思亲泪涟涟。/ 年满八十尚种地,/ 终生未得一时闲!// 二 / 勤劳俭朴守贫安,/ 面对灾荒一笑宽。/ 粮食喂饱儿与女,/ 自咽野菜抵三餐。
生命重量的具象化:“八十尚种地”“终生未得闲”“咽野菜抵三餐”等高度凝练的白描细节,将父辈一生的辛劳、坚韧与牺牲具象为沉重的生命图腾。
孝道的情感基石:子女的“泪涟涟”与深刻“忆念”,源于对父辈具体生命经验的体认(物质牺牲之巨、精神品格之韧)。“孝”在此被诠释为对其生命价值(勤劳、坚韧、无私)的铭刻与精神承继。
伦理的现代表达: 此诗以最平凡农父的经历承载传统孝道,通过震撼人心的个体生命叙事,避免了伦理说教,赋予其真实、血肉丰满的现代情感共鸣。
3.历史回望与乡土情怀、社会关注与人文关怀(因篇幅聚焦核心,此二节略,保留原文精华):其作品常融入乡土意象与文化乡愁(如水乡、方言),并关注时代变迁、底层生存、公德正义等议题,彰显知识分子责任感与社会关怀(如《一件事一辈子》赞颂坚守精神)。
三、独特艺术风格的塑造
甘行尔作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标识:
1.诗意化的现实主义基调
无论何种文体,均扎根现实土壤(农父、祭奠者),但不止步于写实。善于从平凡或沉重中提炼诗意(如以“淘气藏匿”写逝者,以“春燕”“兰香”喻精神不灭),赋予生活以象征意蕴与美学意境,实现真实感与诗性光辉的统一。
2.音乐性与画面感的有机融合
深谙歌词音乐性(如《春燕》中“寻不着”“忘不了”的复沓节奏),新诗亦重内在韵律。同时极擅营造画面感(如“八十种地”的劳作图、“扑进大海”的追寻动态、“垂泪的雨”的哀婉景),视听通感显著,艺术感染力强。
3.情感表达的真挚与克制
情感浓度极高(如对父之思、对逝之恸),但拒绝泛滥煽情。常借助精准意象(如“咽野菜”“春燕”)与含蓄笔触(如“她们谁都小声哭泣”)寄托深情,于克制中积蓄力量。
4.语言的凝练与雅俗共赏
旧体诗(《忆父》)语言高度凝练雅致;新诗(《春燕》)、歌词则追求口语化自然流畅,善用生动修辞(拟人、排比)。“淘气”“泪涟涟”等语既通俗又饱含诗意,达深入浅出之境。
四、多元创作技法的精妙运用
甘行尔在技法层面尤显匠心:
1.意象系统的精心构筑
核心意象的独创性:《春燕归来兮》以“春燕”为核心意象,非传统哀禽,而具轻盈、灵动、回归、精魂化身之特质。“高山”“大海”等空间意象群烘托其追寻之广,“风雨溪”等拟人意象群营造共情场域。
现实意象的象征性提炼:《忆父》中“年满八十尚种地”意象,将老父劳作图景提炼为中国农民奉献精神的象征;“自咽野菜抵三餐”则浓缩父辈物质牺牲的至深沉重,具强大情感穿透力。
功效:其意象多具多义性、象征性与情感穿透力,是抒情言志的核心载体,极大拓展了文本意蕴空间。
2.语言锤炼的匠心独运
炼字:《忆父》中“抵”字沉重精准;《春燕》中“藏”“纠缠”“淘气”等动词、形容词鲜活传神。
韵律与结构:《春燕》以“我…你…”排比推进情感,复沓句强化节奏;《忆父》旧体结构紧凑,情感凝练。
3.抒情策略的多样呈现
《春燕》:直抒胸臆(“求求你告诉我”)+托物言志(借“春燕”抒怀)+环境烘托(拟人化自然共情)+对比张力(“我寻”vs“你藏”)。
《忆父》: 直抒(“父爱大如天”)+白描叙事(“八十种地”)+强烈对比(“粮食喂饱”vs“咽野菜”)。
4.结构布局
其诗歌结构服务于情感逻辑(《春燕》起承转合清晰);歌词结构符合音乐规范;诗歌的意象深度与歌词的节奏感给人留下强烈触动。
5.跨文体经验的互渗融合
得益于其多文体创作经历,甘行尔能将剧本的场景感、叙事性与歌词的旋律感、凝练性及诗歌的意象深度、哲思性相互借鉴和融合。比如,诗歌中借鉴歌词的节奏感以增强可读性;歌词创作中引入诗歌的意象深度以丰富内涵;剧本创作中融入诗歌的抒情性与语言的锤炼。
五、结论:艺术世界的价值坐标与启示之光
甘行尔的艺术世界,是一幅以生命关怀为底色、融通传统与现代、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瑰丽画卷。
1.主题价值的双重坐标
在生命哲思领域,其以《春燕归来兮》为代表,超越了程式化悼亡书写。通过独创的“春燕”意象体系与“追寻-藏匿”的诗意叙事,将生死之痛升华为对精神依存、存在困境的澄澈观照,呈现哀而不伤的崇高美学。在家庭伦理领域,《忆父》组诗以对父辈生命重量的具象铭刻(辛劳、牺牲、坚韧),为传统孝道建立了根植个体生命体验的情感基座与现代表达范式。
2.艺术创新的显著标识
诗意化现实主义是其风格主调,赋予平凡现实以诗性光辉。其意象构筑能力尤为卓绝,无论是创构象征核心(春燕),还是提炼现实图腾(八十种地),均达化重为灵、化凡为深之境。其语言在凝练与自然间找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
3.创作启示的澄澈之光
甘行尔的实践昭示:真正动人的文艺创作,须深植于具体真实的生命经验(如农父劳作、清明追思),将对人伦、存在等永恒命题的思考,熔铸于具有独创性、象征性和情感张力的艺术意象之中,并寻求真挚情感与精妙形式的高度统一。其扎根生活、融通古今、以象载道的创作理念,为理解当代中国文艺如何实现人文关怀的艺术转化,提供了极具参照价值的个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