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魂永驻的杨彦寿
作者:邓祥燕
黄土高原的沟壑里藏着奋斗的印记,陇东大地的风沙中镌刻着不屈的脊梁。从甘肃庆阳的农家子弟到军营里的优秀班长,从商海中的创业者到反哺家乡的带头人,杨彦寿的人生轨迹里,始终闪耀着中国军人特有的光芒——那是永不褪色的军魂,是融入血脉的坚韧与担当,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份信念的源头,藏在他父亲杨国栋那段红色的人生传奇里。
![]()
1936年的黄土高原,一支红军队伍踏着尘土路过庆阳的村庄。12岁的农家少年被队伍里的红旗和号角深深吸引,悄悄跟在队伍后面,一路走到了延安。这个少年就是杨彦寿的父亲,后来被开国将领张才千取名为"杨国栋"的老红军。在延安,他成了张才千的勤务员,在革命的熔炉里淬炼成长。1947年解放战争的烽火中,已是侦察排长的杨国栋带着战士们参加中原突围,浴血奋战后只剩三人。"回延安去!"他带着战友朝着信仰的方向跋涉,却在途经家乡时,被一位反复打量他的老太太叫出了小名。"我的儿啊!"母子相认的痛哭声,让这个历经战火的硬汉湿了眼眶。最终,他留在母亲身边当起了农民,将军功与伤痕都藏进了黄土高原的岁月里。
改革开放后,已是武汉军区司令员的张才千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信中朴实的字迹写着"我是当年您的勤务员杨国栋"。老将军当即回信:"杨国栋这小子还活着!"一句话为这段尘封的历史正名,组织正式认定了杨国栋的红军身份。每月的补贴、政府的关怀,让这个平凡的农家有了特殊的荣光。父亲常给杨延寿讲起红军的故事,讲起张才千将军的教诲,讲起"为老百姓打仗"的初心。那些深夜里的红色记忆,像种子一样埋进了杨彦寿的心里,让他从小就对军营充满向往。
![]()
1982年的秋天,怀揣着"在部队大有作为"的梦想,年轻的杨彦寿穿上了军装。作为红军的后代、农家子弟,他深知部队是磨砺意志的舞台,提干的理想如灯塔般指引着他的脚步。"想在部队有所作为"不是一句空话,训练场上,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挑战极限,五公里越野冲在最前,战术考核次次名列前茅;政治学习时,他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抄在笔记本上反复研读,战友们总说:"杨班长的笔记本,比训练服还磨得发亮。"
五年军旅生涯,他用汗水浇灌成长。从普通士兵到全团优秀班长,肩上的责任重了,脚下的步伐更稳了。战术训练中他带出的班是"尖刀班",思想教育中他带的兵是"排头兵",军功章和奖状堆满了抽屉,连团长都拍着他的肩膀说:"这是个好苗子,提干是早晚的事。"可命运却在此时拐了个弯——文化基础薄弱让他错失了军校的机会,破格提干的名额最终与他擦肩而过。当退伍命令下来时,这个在训练场上从不叫苦的硬汉,躲在营房后偷偷抹了把泪,但他攥紧的拳头里,依然握着军人的执着与坚守。
![]()
离开军营的杨彦寿,没有让梦想搁浅。"部队的大熔炉淬炼了我,社会这个大舞台照样能施展拳脚!"带着这句誓言,他一头扎进了商海。90年代初的中国,长途运输还是条充满艰辛的路。杨延寿买了辆大卡车,从庆阳拉着几十吨货物驶向深圳,三天四夜的路程里,坑洼的国道颠得人骨头散架,他却舍不得住旅馆,困了就在方向盘上打个盹,饿了就啃口干粮。有次在秦岭山区遇上暴雪,车轮打滑差点坠入山涧,他硬是凭着在部队练出的冷静和韧劲,一点点把车挪到安全地带。
"当过兵的人,就没有吃不了的苦。"这句挂在嘴边的话,成了他的人生信条。跑运输的日子里,他用军人的诚信对待每一位客户,货物从不晚点、不缺损;用军人的坚韧克服每一次困难,风霜雨雪挡不住前行的车轮。1993年,这个曾在黄土高原上憧憬未来的青年,靠着跑运输挣下了十多万元,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稳稳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有了积累的杨彦寿没有停下脚步,从长途运输到工程建设,他带着部队里练出的规划能力和执行力,一步步拓展事业版图,成了乡亲们口中"有出息的杨老板"。
致富后的杨彦寿,心里始终装着家乡的黄土和乡亲。"我是党员,是军人,是红军的儿子,富了不能忘了本,更不能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本分。"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看到老家的土路坑洼难行,他主动承包修路工程;发现村里的小桥年久失修,他自掏腰包组织重建。工地上,他像当年在部队带兵一样盯质量、抓进度,白天戴着安全帽在尘土里指挥施工,晚上在临时板房里核对图纸,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他却严肃地说:"军人干事情,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这路是修给乡亲们走的,不能有半点马虎。"
![]()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他的心病。家乡的沟壑因常年冲刷愈发深邃,良田被侵蚀,村民们只能望着贫瘠的土地叹气。杨彦寿下定决心:"要让这片土地变个样!"他带着施工队钻进崇山峻岭,要在两公里长的沟壑里开山辟路,还要在宽阔的沟底筑起一道50米长的水坝。没有大型机械,就靠人力一锤一钎凿山开路;资金紧张,就把自己的积蓄投进去。寒冬腊月里,他和工人一起住在简易工棚,手脚冻裂了就抹点药膏继续干;暴雨天气,他带头冒雨加固边坡,生怕工程出一点纰漏。当这条"军民路"通车、水坝成功蓄水的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来道谢,看着拦住泥沙、锁住水源的水坝,杨彦寿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比当年拿军功章时还要自豪。
他的敢想敢干在另一个项目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一条两公里长的深沟里,一股清泉常年流淌,水质清冽甘甜。杨彦寿又动了心思:"要让这山泉水变成乡亲们的'致富水'!"他要把清泉打造成品牌矿泉水,让家乡的好水走出大山。这又是一场硬仗,悬崖峭壁间要凿出通道,湍急溪流上要架起管道。他带着队伍在结冰的悬崖上作业,冰碴子划破了手套,寒风冻僵了手指,他就搓搓手继续指挥;遇到岩石坚硬的地段,进度缓慢,他就组织大家轮班攻坚,喊着部队里的号子给自己打气。最终,一条两公里长的通道在悬崖间贯通,清澈的泉水顺着管道流出大山,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矿泉水,带动了一批乡亲在家门口就业。
![]()
杨彦寿的善举远不止这些。看到村里晚上漆黑一片,老人孩子出行不便,他出资20多万元为全村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每当夜幕降临,一盏盏路灯照亮乡间小路,也暖了乡亲们的心。"杨老板给咱村装了'太阳',晚上走路再也不用摸黑了!"村民们逢人就夸。遇上家庭困难的乡亲,他总是主动伸出援手,谁家孩子上学缺钱,他悄悄送去学费;谁家老人看病困难,他及时垫付医药费。他常说:"父亲当年跟着红军闹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我现在有能力了,就得接着干。"
凭借着过硬的工程质量和担当精神,杨彦寿承包的修路工程成了行业标杆。有两次全国性的现场会专门选址在他修建的路段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实地参观时,无不赞叹这黄土高原上的工程奇迹。面对赞誉,杨彦寿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军人的本分,干工程就像站军姿,要站得直、站得稳,不能出半点差错。"
如今的杨彦寿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怀揣提干梦的年轻士兵,但军营赋予他的品质、父亲传承的红色基因从未改变。他的办公室里,那张泛黄的"优秀班长"奖状被精心装裱,旁边摆着老家修路时村民送的"军民情深"牌匾,墙角的展柜里,全国现场会的纪念牌与父亲的红军证并排陈列。从红军后代到军旅标兵,从商海闯将到家乡脊梁,杨彦寿用数十年的人生实践证明:军装可以脱下,军魂永远永驻。
![]()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红色家风的代代相传,看到了中国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担当,更看到了军魂在新时代的生动延续——那是融入血脉的忠诚、刻在骨子里的坚韧,是无论走到哪里都闪闪发光的精神底色。黄土高原记得他的足迹,陇东乡亲念着他的恩情,而那永不磨灭的军魂,正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作者简介:
![]()
邓祥燕,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于四川省开江县,现退休定居成都。1978年应征入伍,曾任师宣传科新闻干事,1984年调入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采写、编辑的新闻作品有40多件,分别获得省级以上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有3件作品获得甘肃省杂文评比一等奖,作品集获得兰州军区“昆仑杯”图书类一等奖。先后任编辑、主编,大校军衔。现为甘肃省作协会员、书协会员、杂文协会会员。著有新闻作品集《铁马踏碎昆仑雪》、中篇小说集《情为何物》、长篇小说《野火》、散文集《缘分》和《祥燕文集》,与人合著30集电视连续剧《剑啸淞沪》。
《西风文艺》相关文章链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