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OAI)在北京市十一学校拉开帷幕,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77支代表队共同开启这场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探索之旅。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保加利亚经济和工业部长佩特尔·迪洛夫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海淀中小学活动群
(含志愿时长活动)
![]()
为人工智能发展
作出更多北京贡献
据了解,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达2400家,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的一半,已备案上线的大模型有144款,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创新平台在北京布局。北京市政府聚焦大模型、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主导建设了6家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中心。
面对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北京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拥抱、稳妥推进。目前,全市共有11所大学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36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全部92所高校实现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全覆盖。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覆盖率达到了65%。从今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市中小学将全部开设人工智能的通识课程。
于英杰致辞并宣布活动开幕。他表示,北京正努力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产业及人才高地,在企业数量、算力供给等方面居全国前列。同时,北京致力于构建覆盖全学段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完善育人机制、加强科研协同、深化国际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IOAI落地北京,来到十一学校,彰显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工智能教育与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
据悉,北京市将持续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创新,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大模型算法等研究,将北京人工智能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推动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继续强化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各级各类学校与世界知名学校、科研机构、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开展联合项目研究、共建实验室、互派访问学者、举办国际论坛和国际竞赛,强化人工智能领域成果共享、协同创新、国际交流,为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更多的北京贡献。
![]()
海淀中小学活动群
(含志愿时长活动)
![]()
中国大陆8名队员
6人来自北京
据了解,参加本次IOAI的8名中国大陆选手中,有6名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市十一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淀稻香湖学校。本次比赛中国队的两位领队教师分别为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张炜其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恒亮。
“IOAI主要考查选手们的数学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因为它是一项比较新的赛事,作为一项以AI为基础,少数可以在比赛中使用AI助手的赛事,它不仅需要学生能够针对问题做数学建模、理解计算机算法,还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合适的AI使用方法,较好地去完成比赛任务。”王恒亮说。
据王恒亮介绍,为了方便队员们训练和学习,他和张炜其提前为队员们列好了训练日程表,遴选了几篇该领域的经典论文供大家研读共享。队员们在集训中表现得非常好,8名队员从今年7月份开始线上训练,7月下旬在完成所在学校的期末考试之后就开始线下集训。训练期间,队员们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基本是不间断地做研究和训练,期间他们还经历了模拟赛、互相出题、专家出题等测试考验,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领队老师还特意为队员们举办了乒乓球比赛。
在张炜其看来,相对于其他赛事来说,IOAI考查选手的能力更为综合。“它一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包括对人工智能底层理论的理解,另外一方面通过写程序让学生把学习的算法付诸实践,进而用程序解决一些更加实际和真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解决很多工程细节问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工程能力。”张炜其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一些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并且需要对这些算法的模型建构和实现的原理,包括怎么实现,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
海淀中小学活动群
(含志愿时长活动)
![]()
本届赛事聚焦
“AI挑战与人机共创”
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IOAI)由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哥本哈根大学、阿联酋人工智能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联合发起,活动秉承国际奥林匹克传统,聚焦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突出前沿技术在现实问题中的创新应用,着重培养青少年的AI算法设计、模型构建与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致力于培育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创新者与研究者。
据悉,首届IOAI于2024年8月在保加利亚布尔加斯市举办,中国遴选出两支代表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获得3枚银牌。经过一年的发展,目前IOAI的授权成员国和地区已达到85个,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本届IOAI聚焦“AI挑战与人机共创”,共设置了团队挑战赛、个人挑战赛两种类型的比赛,旨在考查全球选手对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和关键算法的理解。其中,团队挑战赛以“未来工厂”为主题,首创中学生AI实机部署模式,选手们每4个人为一单位,需要先编写程序,再控制具身智能机器人执行一系列操作。首次开设的个人挑战则采用“即时算力触发式调度”机制,选手需在两天内完成机器学习等方向的实战任务,过程可调用组委会配置的大语言模型辅助解题。
“比赛专门设置了‘未来工厂’的场景,希望选手们先通过仿真模拟的形式,在电脑上虚拟环境中编写程序,之后会选拔出排名靠前的10支团队进行后续的实际验证,综合考查选手对于这部分算法的理解。”北京市十一学校技术学科负责人聂璐说。团队挑战前十名队伍将获得特别机会——把优化代码部署在银河通用机器人上,在“未来工厂”模拟实景完成实际操作。
![]()
海淀中小学活动群
(含志愿时长活动)
![]()
海淀为这场高水平AI赛事
提供坚实保障
此次,IOAI中国首秀选在北京海淀,恰恰是看中了这里的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模式。海淀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有支撑AI产业率先发展的创新生态,在AI产业布局方面,率先构建了覆盖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的全产业链链条,汇聚了算力超过8万平,实施了全景赋能的行动计划,聚集了AI企业超过1900家,AI领域的顶尖学者1.23万名,培育出了Tiktok、百度等AI大模型95款。
近年来,海淀积极探索AI人才的全年龄段的贯通培养模式,构建了系统化的AI人才培养体系。区内37所高校中有21所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形成了AI人才培养的坚实的底座。海淀区还通过成立少年AI学院,建立了科技高中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推进AI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深入实施“AI+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大模型与教育的教学的深度的融合,构建智能化的人才教育的体系。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介绍,海淀区2024年就印发了《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程开发,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开发了《人工智能教育指南》,委托海淀区教科院开发了《教师学习人工智能100问》和《学生学习人工智能100问》。此前,海淀区教科院还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开设了首期人工智能实验班,从全区选拔学生进行培养,由清华大学教师进行授课,并且开发了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目前,海淀区181所中小学都已参与到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人工智能实验班人才培养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之中。
杜荣贞表示,针对今年9月即将开设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海淀区已经开展了4期专业师资培训,与此同时依托区内高校开发了相应的人工智能课程。在人工智能教育及课程开发等方面,北京市十一学校等中小学还从学校层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今年,海淀区还首次评选了20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科带头人和50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先进个人,从区域层面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教育种子教师。
全球首个聚焦中学生AI应用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活动已经在北京海淀拉开帷幕。未来一周,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生代表们将在北京以“码”会友,交流智慧、比拼创意。
![]()
海淀中小学活动群
(含志愿时长活动)
![]()
来源:首都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