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鸽形目鸟类,蓝凤冠鸠凭借其独特的扇状冠羽和钴蓝色羽毛被誉为“雨林中的贵族”。然而,这种晚成性鸟类因繁殖率低、人工饲养难度大,长期面临保护困境。2019年,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鸟语林技术团队成功实现国内首例蓝凤冠鸠人工育雏,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
雨林中的“凤冠贵族”
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鸟语林技术员栾兰介绍,蓝凤冠鸠是鸠鸽科凤冠鸠属的大型鸟类,成年个体体长约70厘米,体重超2公斤,几乎与一只小火鸡相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顶那簇淡蓝色的扇状冠羽,由细长羽毛呈放射状排列而成,宛如一顶“凤冠”。通体羽毛以蓝灰色为主,翅膀中部至前胸略呈紫色,形成独特的色彩过渡。其眼部为醒目的红色,被深色羽毛环绕,脚部为4趾结构,3趾向前,1趾向后,以适应树栖与地面活动。蓝凤冠鸠的飞行能力较弱,更多时间在森林中层活动。
蓝凤冠鸠分布于新几内亚西北部及周边岛屿,栖息于海拔较低的林地以及沼泽地带,夜间栖于树上,白天在森林地面觅食,以掉落果实、种子及软体动物为食,强健的喙部可轻松破开坚硬果壳。繁殖期实行一夫一妻制,雄鸟筑巢,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28天。雏鸟为晚成性,出生时全身无毛,需亲鸟分泌鸽乳哺育近一年才能独立。由于性成熟较晚且每次仅产1枚卵,蓝凤冠鸠在野生环境下成活率较低。因过度捕猎及栖息地丧失,蓝凤冠鸠的种群数量锐减。目前,其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易危(VU)物种,并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保护。
![]()
晚成鸟的“育儿困境”
“蓝凤冠鸠刚出生时,身上没有一根羽毛,长得黑黑的,活脱脱的一只‘丑小鸭’。”栾兰一边展示雏鸟的照片一边向记者介绍,蓝凤冠鸠的人工繁育面临着许多难题。雏鸟出生时无毛、无法自主进食,需亲鸟分泌鸽乳喂食,哺育人工替代需研发专用饲料,模拟鸽乳的营养配比;圈养条件下,亲鸟缺乏经验可能导致翻蛋不当、巢址选择错误等问题。“蓝凤冠鸠在繁殖期还挺凶的,技术人员进笼子时,它们有时会突然猛地张开翅膀快速扑过来,用翅膀使劲拍打还试图把你罩住,力气大得很。”栾兰说。
2019年繁殖季,鸟语林技术团队首次开展蓝凤冠鸠人工繁育尝试。在人工繁育的过程中,首枚卵就因亲鸟翻蛋经验不足而坠落破裂,技术人员立即用医用胶带固定蛋壳,通过温控设备维持孵化环境,延长孵化3天至预产期。因雏鸟无法自主啄壳,技术人员小心打开蛋壳,避免损伤雏鸟。针对“早产”导致的卵黄吸收不全问题,技术人员精心调配专用饲料,通过人工喂食替代鸽乳功能。经过9个多月的精心养护,国内首例人工育雏的蓝凤冠鸠成功存活并健康成长。目前该个体已性成熟,成为圈养种群的核心成员。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肖崟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