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社交网络被《南京照相馆》的片段刷屏了。
有人说看完不敢快走,怕惊扰了银幕里那些小心翼翼守护真相的人;也有人晒出爷爷的旧照片,说突然看懂了老一辈总挂在嘴边的 “平安不易”。
今年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影院里多了不少回望历史的影片,但《南京照相馆》特别不一样。它没拍枪林弹雨的战场,就守着南京城里一家小照相馆,讲 1937 年冬天,一群普通人躲在暗房里,怎么从只想保命,变成攥着日军屠城的底片不肯撒手。
或许好的历史片就是这样,不用喊口号,却能让人在散场后,对着街边的灯火愣神。
一家小照相馆里的生死抉择
和很多战争题材影片不一样,《南京照相馆》没拍大规模的战场厮杀,故事就聚焦在南京城里一家叫 “吉祥” 的小照相馆。
1937 年的南京,局势动荡,一群普通百姓躲在这里避难。为了能多活一天,他们被迫帮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发现这些底片记录下了日军屠城的罪证。
原本只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的他们,内心开始挣扎。最终,他们决定冒着生命危险,让这些真相留存下来。
电影里有个场景特别让人难忘:照相馆老板拿出大好河山 “洋片” 当背景,为大家拍下最后一组全家福,然后平静地走向未知的生离死别。这一幕,把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和文化根脉的延续,都具象地展现了出来。
有观众说:“镜头里的每一帧都在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凭空来的。”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民族曾经历的苦难,也折射出文化传承的韧性。
那些让人遗憾的文化认知偏差
《南京照相馆》引发热议的背后,是大家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深切共鸣。
毕竟,历史是文化的根,正视历史才能筑牢文化认同的根基,抵御那些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想。
但近年来,一些文化认知上的偏差让人觉得可惜。比如,不少国货品牌被误认为是 “日系”。
农夫山泉的 “东方树叶”,瓶身印的明明是中国寺庙建筑,却被网友当成日本的标志性建筑。梅见青梅酒是中国青梅酒品牌,但却有人说“梅见”二字“定语后置太有日本味”。实际上,中国农历二月自古便被称为“梅见月”,这是独属于中国的浪漫。元气森林早期因为名字里有个 “気” 字,就被说 “披着日系外衣”。
其实,稍微了解历史就知道,日本很多文化元素都源自中国,尤其是深受唐宋文化影响。建筑上,日本的 “五重塔” 源于唐代木构宗教建筑,奈良、京都的寺庙里,还能看到唐代直棱窗、斗拱这些元素;服饰上,盛唐时期,日本从礼服到常服,都在效仿隋唐,织物纹样也多仿中国,带着浓浓的唐朝韵味;文字上,日本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传入后,曾作为官方文字用了 500 年,“気” 就是从中国繁体字 “氣” 简化来的。
不光是品牌,一些影视作品里也有类似情况。《哪吒》里西海龙王的紫晶铠甲,被误认成日本浮世绘里的武士甲片;《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仕女妆容,被说成抄袭日本艺伎妆……
这些认知偏差其实在提醒我们,文化自信的建立离不开扎实的文化教育。只有让大家更了解传统文化,厘清文化的根源脉络,才能消除这些混淆,真正从心里建立起文化自觉和自信。
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走好未来的路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从过去的苦难与抗争中汲取力量,让文化自信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复兴。
构建文化自信,既要回望历史,更要向前迈进。我们可以通过影视、文学这些载体,让历史叙事更生动;也可以鼓励中国品牌用创新的设计,传承和重构文化符号。
这些年,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流浪地球》系列、《长安十二时辰》《哪吒》等影视作品在海外收获好评,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的魅力;李子柒的非遗视频在海外圈粉千万,展现了中华美学的生命力。
今天的中国,正以文化自信为底色,书写着民族复兴的新篇章。从银幕到现实,从守护文化根脉到拥抱世界,这份自信是历史给的馈赠,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我们这一代人,该以史为鉴,更该努力自强,守护好文化根脉,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