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高甲戏发源于泉州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广泛流传于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它博采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形成极富闽南传统特色的表演艺术,特别是丑角表演闻名遐迩。这一古老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世纪60年代,高甲戏《连升三级》《笋江坡》等剧目晋京演出,引起轰动。郭沫若、老舍、田汉、邓拓等纷纷为之作诗撰文,盛赞高甲戏丑角表演艺术“登峰造极”。如今,高甲戏通过守正创新,继续焕发艺术魅力:《大河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围头新娘》获“五个一工程”奖,《连升三级·求亲》入选中国戏曲百戏盛典。
今天,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一独特的戏曲品种。
从宋江阵到高甲戏
“五一”假期期间,复排亮相的宋江阵演出无疑是泉州文旅最“燃”的元素之一。5天7场,泉州府文庙广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东海金花人民广场、晋江九十九溪、南安九日山,剧团每到一处,人山人海。
“沙场点兵、武林雄风,入得宋江阵来,一刀一枪皆是戏。”宋江阵导演、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告诉记者,“文杰武艺皆通行,众戏融汇得高甲。高甲戏发端于宋江阵,成于对各个戏种的融合创新。”
据了解,“宋江阵”源于军事战争和《水浒传》,由民间传统武术与军事实操技能结合而成。明末清初,闽南一带乡民好习武术,每逢庙会便装扮成梁山泊好汉游乡串社,表演各种乡团训练和军旅步战武术阵法,俗称“套宋江”。后来,该活动逐渐演化成集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的表演项目,并被搬上舞台,主要由儿童扮演,被唤作“宋江仔”。之后,逐步转变为成人扮演,即为“宋江戏”。
“宋江戏中的表演,需要‘搭高台、穿盔甲’,又因乡民介绍此戏时自豪称之为‘高级的、甲等的’,遂为‘高甲戏’。”周杰俊说,高甲戏这一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他认为这一说法最令人信服。
![]()
年初,南安市岑兜村,村民与孩子在进行高甲戏表演。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黄瑜鹏 摄
从宋江戏演变至高甲戏,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洪埔。这位老艺人本为四平戏著名师傅,于明末随戏班流动演出至闽南,定居于泉州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以教戏演戏为生,吸引了当地一大批年轻人前来学习。
![]()
高甲戏《赏花》剧照 刘汉成 摄
“五一”假期前夕,记者来到岑兜村,寻访高甲戏发源地。在洪埔故居屋前,有一片不大的古戏台,高甲戏的唱、念、做、打,角色行当的特色技巧,各戏种乐曲的借鉴运用,正是在这方舞台上得以融会贯通。
据《高甲戏史话》记载,明末,闽南民间逢年过节、婚诞喜庆、迎神赛会,均盛行“宋江戏”表演。但宋江戏没有说唱,也无器乐配合。洪埔熟悉多个剧种,戏文、表演、曲牌、文武乐场等样样皆通,他在四平戏基础上融入其他剧种表演技艺,并保留宋江戏原有武打特色,综合加工创作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甲戏。因此,后世高甲戏演员共同尊称其为“戏公祖”。
洪埔还从闽南人喜听乐闻的南音锦曲中选取曲牌曲调,作为高甲戏主要唱腔,并且编排积累了一套固定剧目,有定型的唱白、场次和表演,编演了“剧种统一定型剧”。这些做法,极大方便了不同地方班社合演,也更容易被不同年代的科班口口相授。
站在一处没有横批的楹联“谈古论今有甚说甚,扮文装武演谁像谁”前,岑兜村党总支书记洪安平拿出改造前的村庄老照片向记者展示,他介绍,岑兜村有300多年高甲戏历史,鼎盛时期,村里的高甲戏班近30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与戏班演出有关的行当,故有“十家九戏”之说。
![]()
在首届洪埔戏剧交流汇暨岑兜高甲嘉年华上,孩子身着戏服在田野舞台走秀。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座房子都很有‘戏份’。”洪安平说,近年来,岑兜村利用古厝群打造高甲戏户外博物馆,规划了“凡音之起”“戈甲天下”“丑园”等10个点位,包括生动的高甲戏壁画、逼真的艺人雕像、保存完好的旧戏馆……
在岑兜村委会大楼一层,有一个300多平方米的高甲戏练功房,每周定时开展高甲戏少儿传承班和高甲戏课程培训。10年来,村里每年花10多万元用于培养传承人,“从这间娃娃班走出去的学生,如今有不少正活跃在各大专业剧团”。
以“丑”名世的戏曲艺术
高甲戏以“丑”名世,可谓“丑”到登峰造极,但又雅俗共赏。
高甲戏的丑角有男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丑、武丑,还可细分为长衫丑、短衫丑、师爷丑、捆身丑、拐杖丑、家丁丑、傀儡丑、公子丑、官服丑等等;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每个丑角有各自的表演程式。
![]()
高甲戏《范进中举》剧照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演出的《范进中举》,充分发挥高甲戏丑角艺术的表演特色,塑造了除范妻之外的满台丑角艺术形象。
“这个剧中,不光张乡绅成为丑角,范进的母亲也以老旦丑的面目出现,使该剧成为一台名副其实的丑角戏。”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副主任林凤锦告诉记者,这样的“丑角云集”,把高甲戏艺术特色发挥到极致。
在《卖鸡》这场戏中,该剧主创人员着意展示范进卖鸡时的心理窘态和乖张行为。范进卖鸡不愿张口吆喝,为鸡写卖身契等细节,展现了一个落魄读书人的潦倒和迂腐;泼皮张二狗与张乡绅对范进的羞辱和欺凌,邻居妇女们对范进的讥讽和嘲笑,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因久考不中而被人轻视、人格和心灵受到无情伤害的窘相。
在表演中,范进饰演者、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二级演员褚育江用局促转至轻狂的步伐、不成章法的手舞足蹈,将范进从自惭形秽到自我解嘲,再到自鸣得意的精神胜利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褚育江在《范进中举》中饰演范进(图左)褚育江供图
“高甲戏丑角还常惟妙惟肖模仿动物形态。”褚育江告诉记者,比如模仿熊的憨态时,身体要微微下蹲,脚步沉重而缓慢,双手摆动幅度大,展现出熊的笨拙;模仿鸭子时,走路一摇一摆,头部伸缩,将鸭子的形态特点生动展现出来,为表演增添趣味性和独特性。
丑角表演的面部表情也是极为丰富的。为了精准控制面部肌肉,褚育江把硬币放在脸上做表情锻炼,让硬币不落地。“通过鼓动的面颊、抽动的嘴角、跳动的眉毛,角色细微的心态变化,都可以通过演员灵动鲜活的面部表情演绎出来。”褚育江说。
除了“丑”以外,高甲戏还融汇其他剧种、音乐技艺,形成剧种特质。
![]()
高甲戏《围头新娘》剧照
“这发簪,是阿公思乡的灯一盏;这发簪,是奶奶梦中扬起的帆……”去年年底,高甲戏《围头新娘》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该剧除了具备闽南地域特色唱腔和表演程式,还将闽台民间舞蹈、闽南渔耕文化的诗意与高甲戏程式有机融合。“这部戏中,既有高甲戏特色的丑角、唱腔和曲牌,在服装和表演形式上又有现代戏的元素。”周杰俊说。
高甲戏“能美能丑,亦庄亦谐”,既在中华戏曲艺苑独树一帜,又展现出跨越国界的蓬勃生命力。
“我们的演员不大会英语,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艺术形式和外国观众进行沟通。”周杰俊表示,高甲戏丰富的肢体语言,能让观众以观看默剧的方式理解剧情。“比如,我们将经典剧目《连升三级》带到了欧洲观众面前。演出当晚,法国巴黎市剧院为这部戏配了字幕,但演到后来,我们发现观众被高甲戏丰富的喜剧表演肢体语汇深深吸引,完全可以脱离字幕看懂戏的内容,引发满堂喝彩,效果甚佳。”周杰俊说,最后,《连升三级》还获第八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最佳传统剧目”奖。
![]()
高甲戏《连升三级》剧照
从乡野田间的宋江阵型,到具有独特艺术美学形式的地方剧种,高甲戏扎根闽南文化,行走世界文艺之林,成为一支有特色的中华文化力量。
来源:福建日报
![]()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