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上映 6 天,票房像坐火箭似的冲破 7 亿,现在更是直奔 11 亿而去,妥妥的暑期档黑马。可就在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还没散去时,豆瓣上 1.2 万个一星差评已经铺天盖地砸了过来 —— 有人骂它 "消费苦难",有人喷它 "历史失真",最刺耳的是那句 "拿 30 万亡魂赚黑心钱"。
更魔幻的是,这边有人哭着走出影院说 "不敢二刷,心脏受不了",那边就有人在评论区叫嚣 "主创都该去谢罪"。一部讲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怎么就把网友分成了拔刀相向的两派?
电影里有个镜头,我到现在想起来还后背发紧。
1937 年的南京城,年轻的邮差阿昌蹲在暗房里,红色的显影液在搪瓷盆里晃悠。他手里捏着的胶片上,是日军暴行的铁证。窗外传来枪响,他赶紧把胶片塞进墙缝,用石灰抹平 —— 这个虚构的角色,原型是当年冒死保存日军罪证的普通市民。
人民日报说这处 "血色暗房" 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暗房里的显影液,其实是历史的显影剂"。可就这处被专家点赞的设计,却被网友喷 "太刻意"。
有人较真:"一个邮差懂洗照片?日军会这么蠢?"
更吵得凶的是王传君演的翻译官。
电影里他家人本可以出城避难,却偏偏留在了南京。就这情节,评论区炸了锅:"编剧用脚写的吧?这不是侮辱观众智商吗?"
有意思的是,骂得最狠的人里,不少连电影都没看过。有个高赞差评说 "减少血腥镜头就是美化侵略",可真去看了才知道,影片里那个被刺了 7 刀的小女孩,原型是现在还在世的夏淑琴老人。
93 岁的夏淑琴,左胳膊上那道月牙形的疤痕,就是当年日本兵用刺刀留下的。她一家 9 口人死了 7 口,自己被刺得肠子都流了出来,是拉贝日记里明确记录过的幸存者。电影里那个蜷缩在桌底的小女孩,连呼吸的频率都和老人回忆里的一模一样。
可键盘侠们不管这些。他们拿着放大镜挑刺,却对片尾滚动的幸存者名单视而不见 —— 那些名字后面,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人,如今在世的只剩下 54 位,平均年龄超过 92 岁。
二、11 亿票房的背后,是主旋律电影的破局还是翻车?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南京照相馆》现在的票房,已经超过了《长津湖》同期的表现。要知道,以前主旋律电影总被调侃 "叫好不叫座",可这部电影硬是靠着观众口口相传,从点映时的冷清逆袭成了票房冠军。
这事儿本身就挺颠覆认知的。
有人说它赢在角度刁钻 —— 没拍宏大的战争场面,反而聚焦照相馆里的小人物:会修相机的老板、爱唱戏的女演员、甚至还有个良心未泯的日本兵。就像人民日报说的,这些 "小角落" 里的人,反而织出了一张细密的历史网。
我印象特深的是照相馆老板那个角色。城破的时候,他没想着逃命,反而把藏在地下室的孩子叫出来,用手绘的山河画卷当背景,拍了张全家福。镜头拉远了才看见,画里的万里河山,早被炮火炸得千疮百孔。
这让我想起葛道荣老人的故事。南京大屠杀时他才 10 岁,眼睁睁看着叔父被日军拖走杀害。现在他把所有记忆写成了厚厚的 "传家宝",说要世世代代传下去。电影里那张全家福,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 "传家宝" 吗?
可争议也出在这儿。有观众觉得这种处理太 "温柔" 了,不如直接拍砍头、活埋来得震撼。他们拿《八佰》来对比,说那部电影的血腥镜头才叫 "尊重历史"。
但别忘了,常志强老人回忆母亲最后给弟弟喂奶的场景时,只说了一句 "分都分不开"。有些苦难,根本不需要血腥镜头来强化 —— 就像电影里那个没拍出来的细节:阿昌藏胶片时划破了手指,血滴在胶片上,后来冲洗出来,变成了星星点点的红。
三、当历史成了 "热搜体质",我们该怎么吵架?
网暴最凶的时候,有个评论看得我心头发冷:"建议查一下打一星的人,祖上是不是有汉奸。"
这话是不是很耳熟?就像当年《八佰》上映时,有人说 "不看就是不爱国"。可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环球网直言:“坚决反对网暴《南京照相馆》!”
这姿态,战队明显,绝不拉架。
在文章中,它言辞犀利提醒所有人:
电影艺术当然可以有正常的讨论乃至批评,每个影片都不会是完美的,但坚决反对借此进行网络暴力。
同时,该文章强调,“唯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未来。”
另外,人民日报以《正义之光让历史显影》为题痛批:
“当暗房中的血色显影液与现实中的网络暴力形成镜像,所有人必须警惕,那些试图撕裂民族精神纽带的黑手从未消失”。
电影确实有瑕疵 —— 比如那个日本兵的转变有点仓促,女演员的台词偶尔出戏。正常的讨论本是好事,可现在的风向已经跑偏了:有人扒主创的社交账号,骂他们 "挣死人钱";还有人把电影海报 P 成遗像,配文 "早日下架"。
这哪是评电影,分明是借着历史的名义泄愤。
想起常志强老人的女儿说的,父亲每次讲起往事,都会先沉默半小时。那个在 "最后一口奶" 雕像前站很久的老人,经历了全家被杀的惨剧,却从没说过一句恨的话。
电影结尾没有彩蛋,黑屏上只有一行字:"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 有观众不懂这意思,其实想想就明白 —— 现在还能坐在影院里争论拍得好不好的我们,本身就是历史的彩蛋啊。
夏淑琴老人 93 岁了,还在给年轻人讲历史;葛道荣把记忆写成了书;常志强教孙女剪纸时,会剪和平鸽。他们用一生在证明: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守住那些用命换来的和平。
《南京照相馆》争议最大的那场戏,其实是最安静的 —— 阿昌临死前,把胶片藏在了照相馆的地基里。几十年后,施工队挖出来的时候,胶片早就烂了,可墙上印着的光影,像极了当年的南京城。
或许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它没能力还原所有苦难,却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那段历史。当 92 岁的幸存者们一个个离开,我们这些后来者,总得接过点什么。
至于是不是 "消费历史",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现在,至少有 11 亿张电影票在说:我们没有忘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