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广西防城港市某镇发生一场乡道会车纠纷。一男子驾车与一奔驰车相会,因为道路狭窄,奔驰女要求他倒车让路,遭到男子拒绝后,奔驰女司机亮出一本证件称“要不然,我就拿证了”来施压,见男子还不退让,同行者精准报出男子的家庭住址及姓氏。
该男子因常年在外生活,见对方仅凭车牌就知悉他的个人信息,怀疑是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个人信息,于是向当地警方及12345热线投诉。投诉不被受理,该男子将视频发布到网络维权,当天晚上10点左右,奔驰车女司机和男子以及派出所两名民警等一行5人找到他的老家,称视频泄露了奔驰女的车牌,侵犯个人隐私,要求其删除发布在网上的视频;迫于压力该男子删除原视频后又打码重发,再度引发关注。该奔驰女司机会车亮证要挟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权力本质的深刻反思。(据浪潮新闻、澎湃新闻、海报新闻、九派新闻、上观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
来源于网络
另据央广网消息:防城港市公安机关已密切关注有关情况,现已成立工作组展开调查。
![]()
(来源:防城港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
此次事件绝非孤立个案,而是一面折射权力生态的镜子。当执法证件成为威胁老百姓的工具,当公民隐私沦为权力博弈的筹码,受损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多的是法治社会的根基。今天就浅谈该事件暴露出的法治困境:
一公权力的认知模糊:奔驰女司机亮出证件本应是代表公权力为人民服务的凭证,却在私人纠纷中沦为逼迫人妥协的工具,这种公权力符号化、私人化的操作,严重扭曲了权力证件的法定功能。更让人怒火的是,这“一键查人”的能力,仅凭车牌信息就能随意调取公民个人信息,如果涉事者是公职人员,又在非执行公务的场景下实施这些行为,无疑是滥用职权,严重的话,可能构成犯罪。即使最终未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其行为仍可能违反《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39条之规定。
二民警执法程序失范:事件后续发展中,民警夜晚10点上门要求男子删除视频并向奔驰女司机道歉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矛盾。根据法律规定,警方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应秉持中立原则,调查双方行为的合法性。可事件中,民警以“侵犯隐私”为由施压要求删帖,却忽视违法查询个人信息的行为置若罔闻,这种选择性执法显然违背了程序正义。民警如此提出解决问题的逻辑,不仅损害了执法机关的公信力,更让公众对权力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产生担忧。(文/湖南君杰律师事务所许小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