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宇宙的某个角落,有颗行星正以“逆行”的姿态绕着恒星旋转——它的轨道方向,竟与两颗恒星互相绕行的方向完全相反!这种“逆潮流”的存在,连科学家都直呼“本不该存在”。
近日,《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颠覆性发现:由香港大学李满海教授团队领衔的国际研究组,在紧密双星系统“nuOctantis”中,确认了一颗罕见的“逆行轨道行星”。这颗行星的存在,不仅挑战了传统行星形成理论,更可能揭开“第二代行星”的神秘面纱。
![]()
它为何“不该存在”?
宇宙中超过半数的恒星都身处“双星系统”(由两颗恒星互相绕行组成)。在这样的环境里,行星的形成和稳定堪称“高难度动作”——附近恒星的引力扰动,很容易让行星轨道变得混乱,甚至被甩出系统。
而这次发现的行星更“离谱”:它绕主星nuOctA(质量约为太阳1.6倍的次巨星)公转周期约400天,质量是木星的2倍。但关键在于,它的轨道方向与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绕行方向完全相反(专业称“逆行轨道”)。
早在2004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大卫・拉姆博士就通过径向速度数据(一种通过恒星“靠近-远离”地球的运动探测行星的技术),发现了这颗行星的“蛛丝马迹”。但当时的理论认为,如此宽轨道(约400天周期)在双星系统中根本无法稳定存在——除非它是逆行且与双星轨道共面,但此前从未有过观测先例!
![]()
“不可能”变现实:18年数据锁定真相
为验证猜想(其实更像“赌一把”)研究组翻查了跨越18年的数据,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ESO)高精度光谱仪HARPS获取最新观测结果——只有假设行星轨道是逆行且与双星轨道共面时,数据才能完美匹配!
更关键一步是确认伴星nuOctB(质量约太阳一半)到底是“低质量主序星”还是“白矮星”(恒星演化末期致密天体):通过ESO甚大望远镜SPHERE仪器观测发现,nuOctB异常暗淡——这正是白矮星典型特征!
原来这对双星已走过约29亿年,其中nuOctB约在20亿年前就耗尽核燃料、抛射大部分质量(损失超75%原质量)后坍缩成白矮星——这段演化史或许正是逆行行星诞生之谜关键所在!
“第二代行星”?两种可能浮出水面
李满海教授解释:当nuOctB变成白矮星时,它抛射物质可能形成围绕主星nuOctA旋转盘状结构——如果这团物质以与原双星相反方向转动(可能因角动量交换)就可能形成逆行行星;另一种可能则是原本绕整个双星系统顺行公转,但被引力扰动捕获到主星周围变成逆行轨道!
![]()
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特里丰诺夫博士补充:这或许是人类首次明确观测到“第二代行星”——它们并非与恒星同时诞生于原始星云团而是由恒星演化抛射物质重新聚集而成!
“宇宙总在打破我们想象边界”
这项发现的意义远超单一行星本身: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看似极端的紧密双星系统中(尤其是包含演化后恒星如白矮星时),行星仍可能以意想不到方式诞生。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系统被研究我们或许能拼凑出更完整的宇宙演化拼图!
你觉得这颗逆行行星最可能的诞生方式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脑洞~
如果觉得有趣也别忘了转发给同样爱宇宙奥秘朋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