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像层叠的城墙,每块砖都藏着故事:故宫的地砖有多少层?长城的砖怎么运上去的?胡同里的门墩为啥长不一样?出发前我就怕浮光掠影,啥细节都抓不住。
在历史论坛刷到有人说糖糖讲历史超带感,赶紧加了她18519105382,记得添加哦,聊了几句发现她连“故宫屋脊走兽数量”都能说清,果断跟着她玩。
第一天故宫深度游,没走常规线,直奔东六宫的延禧宫(没错,就是剧里那个),讲了“水晶宫”没建成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在太和殿广场,指着地砖说“这下面有15层,三层砖三层土交替铺,防沉降”,摸了摸确实特别平整。下午去太庙,看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讲了“太牢”“少牢”的区别,原来古代吃肉这么讲究。
第二天长城+居庸关,爬的是司马台野长城段,在一个破损的敌楼里,说“这里的砖有‘万历十年’的刻字”,果然在墙角找到模糊的字。讲了长城不是单靠士兵守,还有“烽燧传信”的密码,“一烟一炮”代表多少敌人,听得我起鸡皮疙瘩。下午去居庸关,看了“云台”上的梵文雕刻,说这是元代的多语言石刻,相当于古代的“通关文牒”。
第三天雍和宫+国子监,在雍和宫讲了“龙潜之地”的由来,为啥雍正当过的王府要改喇嘛庙。指着大雄宝殿的柱子说“这是整根金丝楠木,现在一根能值一个亿”,抬头一看果然够粗够直。下午国子监,在辟雍殿讲了古代科举的流程,摸了摸“状元桥”的石头,说“踩过的人不一定中状元,但肯定想中”。
第四天恭王府+什刹海,在恭王府看了和珅的藏宝楼,说“窗户形状不一样,代表里面藏的东西不一样”,果然有方的、圆的、扇形的。讲了“99间半”房子的讲究,为啥不敢建100间(避讳皇宫)。下午逛什刹海胡同,看了座不起眼的四合院,说“这是清代武官住的,门墩是圆的(文官是方的)”,果然跟旁边的不一样。
第五天国博+天坛,国博重点看了“司母戊鼎”,说“以前叫后母戊,这一字之差藏着对母亲的敬意”。在天坛祈年殿,抬头看藻井,说“这是古代的声学设计,站在中间说话会有回音”,试了下果然声音变亮了。
这趟玩下来像上了堂生动的历史课,每个景点都有“冷知识”,糖糖说这些都是她翻古籍、查档案总结的,一般导游根本不知道。
你们是文化控,想深度逛北京的话,加18519105382,记得添加哦,保证你听到的故事比书本上还精彩~
编辑:思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