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原光易得,原态难求。说的是钱币上那层原始光泽或许还能见到(一点点也算),但要找个没被人动过手脚的,那可真是大海捞针。
这年头给钱币“做美容”的手艺越来越精,有的修补水平连专业评级师都能蒙过去。今天就带大家瞧瞧这些古币界的“微整形”术,教你怎么当个火眼金睛的藏家。
本文图片都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后加刀。想象一下,一枚普通铜钱上的文字被拿小刻刀精修过,就像给人开了眼角、垫了鼻梁。
原本磨损模糊的字口被修得棱角分明,普通子钱瞬间有了母钱的气派。
可总有破绽:笔画边缘跟地章交接的地方,天然铸造是圆润过渡的,人工修出来的却像刀切豆腐,横平竖直得过分。
懂行的人盯着字根看,那地方要是突然变薄或者笔画形态走样,八成就是挨过刀子了。
雕母翻砂母钱后,有些铸渣是很正常的,只要不影响子钱就没必要去掉。当然这不是唯一依据,也有些真母钱是清理过的,要结合多重要素去判断。
图源“云兮”
第二:清流通。铸造时溢出的铜疙瘩叫清流铜,本是自然现象。可有人嫌它碍眼,非得给磨掉。
天然流铜和钱体是“长”在一起的,人工打磨却像砂纸蹭过似的,尤其在笔画死角留下旋转痕迹。这种处理在评级时可是要扣分的,相当于把美人痣硬生生点掉了。
只有大大影响美观的,才要专业清理(后续再写)。不影响整体的,不建议去清理。
修补加重做包浆 成功入盒
第三:断补、裂补、缺补、沙眼修补!
修补币现在几乎已经泛滥,不管是漏了个小口,还是缺少了一大半。高超的修复技术,都能还原成本来的模样。高手甚至还能重做一个包浆,然后入盒。
比如刀币的柄断了怎么办?两边断口开槽,嵌进铜条当“骨钉”,焊牢补缝再仿一层锈,表面看天衣无缝。
铸造裂是表面细纹,敲起来声音依然清亮;真要裂透了,补得再好敲着也闷声闷气。最损的是拿热针尖点裂缝,天然铜受热没味道,要是飘出胶水味,准是里头填了环氧树脂。
石膏配补(图源文物修复师李小雷)
边角缺一块或裂开怎么补?一般是拿环氧树脂掺铜粉,捏出形状再上锈色。
传世古币的温润包浆能盖住些破绽,但填充区永远泛着塑料感的光泽。拿针尖轻轻划过,真铜是硬碰硬的触感,补的地方却带着点韧性。
还有沙眼修补,先秦钱币上出现比较多。天然孔洞边缘是模糊晕开的,像水墨在宣纸上洇开。后补的沙眼却像圆规画的,边界生硬得很。高倍放大镜下,修补点周围常有颜料晕染的痕迹。
X光效果很明显
古钱币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商业修复与展示修复两类,比如文物修复师主要是用来展示,非商业用途,这无可厚非。
但带着隐瞒缺陷的商业用途,就太恶劣。怎么分辨?
最好的“大招”就是X光照射各种暗伤,拍的时候要注意,厚实的刀币得加大功率,薄的钱币得减少曝光时间。
第二招是丙酮测试,拿棉签蘸点丙酮在不起眼的地方轻轻蹭几下。真锈纹丝不动,补胶的地方准会"冒汗"掉色。不过这招不能乱用,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搞不好会把百年包浆给毁了。
高倍放大镜的效果
第三招是听声音,一弹就知道有没有内伤。完好的钱币能发出"铮"的长音,有暗伤的就变成闷闷的"噗"声。不过要注意,锈得太厚的钱本来声音就哑,跟感冒的人似的,不要误判。
最后一招是用放大镜看细节。20倍放大镜下,真品的铸造痕迹像流水一样自然,修补的地方总留着砂纸或者刻刀的机械纹路。真锈是层层叠叠长出来的,假锈就跟刷墙漆一样死板。
现在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光靠眼力难免看走眼,所以建议还是使用一些专业的工具来辅助。
鉴别古币瑕疵其实就跟破案似的,既要靠科学仪器找证据,又要凭经验来推理,缺一不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