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作为国内学历金字塔的顶端,象征着高等教育对学术深度的极致追求。但对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学生而言,选择读博需要莫大的勇气 —— 在 “学历贬值” 的当下,这意味着要投入数年光阴与心血,去博弈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按照教育部规定,国内博士基本学制为 3-4 年,可实际平均毕业周期达 4.6 年:人文社科相对较短,理工科博士却普遍需要 5 年以上,整体毕业时间被拉长至 3-6 年。即便是 3 年制全日制博士,也有 70% 以上因论文未达标面临延毕,理工科更是严苛 —— 实验周期长、发表要求高,不少 985 院校明确需 2-3 篇 SCI 论文才能毕业。
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学生坚定选择读博。若要追问缘由,那句 “读博后悔几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 或许最能诠释:短暂的学术煎熬与延毕压力,在对知识的渴望、对科研的执着,以及对人生更高维度可能性的追求面前,似乎成了值得承担的重量。
![]()
可当这些同学为了心中的理想做出选择之后,却发现了一个令他们一时间无法接受的事实:原来即便是博士生导师,也会“见人下菜碟”,从申请再到读博,越来越多的博士生都发现:很多导师不愿意招收寒门学子,更不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寒门学子身上。
相比之下,很多导师更青睐那些家庭条件优渥的博士生,亦或者是父母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博士生,这也让普通家庭的学生感到心寒:难道读博也分高低贵贱吗?
![]()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一直存在,而读博路上的种种考验,恰恰是帮助学生看清社会现实的重要一课,而让一些学生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导师自己也是出身寒门,却不愿意帮助同为寒门的博士生一把,反而青睐家庭富裕的学生呢?
有导师说出了不愿意招寒门学子的原因,虽然不中听但却很现实:这真不是钱的事,对于导师而言,培养博士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作为导师最希望看到的,是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
![]()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寒门学子在读博期间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也成了他们博士生涯能否顺利毕业的“不确定因素”,出身寒门的学子,他们的父母往往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他们攻读博士,因此很多学生都是靠着补助和奖学金来苦苦维持。
博士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的旅程,理性评估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旦遇到延毕的情况,这些学生就不得不付出一部分精力去兼职,否则就会面临没有生活费的情况,可这样的做法虽然能解决燃眉之急,却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把一部分精力分给兼职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术论文上投入的时间更少了。
![]()
而为了二者之间达到平衡,一些博士生开始透支自己的睡眠、休息时间,也在无形之中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家庭的支撑也就没有了底气,延毕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仅仅是对未来发展的打击了,更是对身心的一种摧残。
这样下去最终面临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苦苦坚持最终也没能顺利毕业;要么因为现实问题放弃博士学位,最终以硕士的身份结束读博生涯,多年来的努力也都打水漂了。
![]()
博士生涯的学习挑战远比想象中的要多,延毕不是命数,而是一种常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导师不愿意招收寒门学子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维持延毕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而作为导师,他们既不希望自己的时间白费,也不希望学生的努力打水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