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以贯通古今、融汇东西见长,贝老手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园正是这种建筑哲学的精彩注脚,它将东方的传统精髓与西方的现代美学融为一炉:方形庭院、白墙灰砖、水庭连廊,处处透着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灵韵;而变化的空间和体量、简约的细节和装饰,又映射出现代建筑的理性之美。这一切与中欧“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相得益彰,使校园成为承载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的载体,滋养着校园的人文气质,为中欧的发展注入了恒久精神力量。近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原院长李振宇在中欧生动解读贝先生的建筑设计风格,赏析中欧上海校园的建筑“诗篇”。本文为李振宇教授报告侧记,根据报告内容整理,有增删。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二级教授、原院长李振宇
当我们走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融汇现代与传统建筑艺术的殿堂。白墙黛瓦的建筑群、静谧的水庭、轮廓分明的空间体量,让人流连忘返——这座由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领衔设计的校园,堪称全球商学院中最美丽、最具特色的校园之一,让人不禁感叹:贝老深厚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与中欧“中西合璧”的基因是非常契合的。
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李振宇教授与贝聿铭先生有几分缘分。这缘分既来自李教授的恩师陈从周先生和贝老数十年的情谊,也来自一些妙不可言的巧合。
早在1982年,陈从周先生作为园林顾问,为贝老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出谋划策,二人在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振宇教授作为陈先生的研究生,曾听他多次讲起贝老的轶事,比如重访狮子林的感悟,外滩轮渡上带着法国摄影师拍纪录片,在陈先生家里吃橘子,等等。
贝聿铭和陈从周在香山饭店现场指导布置假山石
我还记得1985年贝老来到同济大学演讲并受聘名誉教授时,我还是一名本科生,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坐在前排目睹大师风采。当时贝先生风度翩翩,西装的质感非常好,贝夫人身着雅致的蓝灰色旗袍礼服,举手投足,优雅从容,令人难忘。
贝老1917年出生于广州一个书香世家,不到一岁便随家人迁居香港,幼年时代主要在上海度过,少年时期就读于上海著名的圣约翰中学。1935年,年仅17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短暂学习,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程专业。二战后,他又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深造,师从现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等人。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贝聿铭受到了现代主义前沿思想的熏陶。
贝聿铭的早年岁月
毕业之后,贝聿铭在美国开始了设计职业生涯。他先是在一家公司担任设计主管,参与了许多城市大型项目的设计,之后他领衔创办了P.C.F建筑师事务所。此后几十年里,贝老的作品几乎遍布全球:从纽约、波士顿,到巴黎、新加坡,再到北京、香港,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杰作。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当年的颁奖词高度评价了他的成就,称他“为20世纪贡献了一些最美妙的室内空间和外部造型”。
在国际建筑师的谱系中,贝聿铭无疑属于承前启后的“第二代大师”行列——前有勒布西耶、密斯、格罗皮乌斯、赖特那样开创现代主义的先驱,贝老则在他们之后进一步将现代建筑美学发扬光大,并融入了东方智慧,赋予其新的内涵。他作为建筑师的历史地位是很高的。继贝聿铭先生在1983年获奖之后,隔了近30年,中国建筑师王澍在2012年问鼎此奖;到2025年,中国建筑师刘家琨成为又一位普奖得主。
贝聿铭建筑的四大特征
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究竟在哪里?李振宇教授认为,可以用四组关键词来形容贝老作品的风格特征:纯粹的几何性、渗透的空间性、东西融合的装饰性以及历史再现的文化性。这四点在贝老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中都有精彩体现。
纯粹的几何性
即对纯粹几何形体的偏爱和运用。贝老的作品常以简洁而强有力的几何造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他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一座充满几何张力的建筑。通过对场地的深刻理解,在新老建筑的对话中,新建筑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接而成,内部有一个传神的中庭,由一系列透明的玻璃三角形屋顶覆盖,既回应了不规则的场地条件,又营造出独一无二的空间秩序。
贝聿铭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馆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更是将几何之美发挥到极致,这在设计之初曾引发骄傲的法国民众的巨大争议。贝老的出发点可以说是“与古为新”,希望以最纯粹的玻璃金字塔的几何体量来回应卢浮宫宏大的轴线秩序,同时用现代材料实现与旧有建筑的对话。他在设计中非常注重尊重原有宫殿的轴线和体量关系,要求金字塔底边与卢浮宫建筑轴线严格对齐。同时,他为这座金字塔的玻璃透明度严格把关,坚持要做到“绝对的透明”。当时普通玻璃略带绿色,为此法国圣戈班公司耗时两年研制出一种超白玻璃,才达到了贝老满意的效果。这种对几何与材料近乎苛求的探索,使他的建筑拥有隽永的形式之美。但贝老曾笑言,在卢浮宫金字塔建成之后,“几乎全法国人都满意了,只有我自己还不够满意”,可见他追求完美的标准之高。
卢浮宫金字塔
渗透的空间性
如果说几何形体是贝聿铭作品的“骨骼”,那么“渗透的空间性”则是其中流淌的“血脉”。贝老特别擅长处理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空间,使二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他经常通过巧妙布局,让人在建筑内部依然能感受到自然与城市的存在。
例如,在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中,他于临海一侧打造了一个巨大玻璃中庭,使得波士顿港的碧波和天光成为室内空间的背景,从而缔造出一种内外交融的纪念氛围。同样,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他用玻璃屋顶和悬挑结构创造出通透的中庭,使美术馆各部分视觉连通、互动。
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
贝老不喜欢封闭呆板的格局,更倾心于让光线、视线和人在建筑中自由穿行。此外,贝老也善于利用水景、庭院等元素增强空间的层次感,这种空间处理手法赋予了贝老的作品一种独特的流动感和通透感。
东西融合的装饰性
作为出生在中国、成名于美国的建筑师,他自然而然地将东方文化意蕴融汇进现代西方建筑美学中。从他晚年的不少代表作,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跨文化的思考。例如,日本美秀美术馆是一座深藏于群山竹林之间的现代美术馆,贝老在设计时引用了“世外桃源”的意境——参观者需要先穿越一条挖山而建的隧道,再走上一座优美的悬索桥,眼前才豁然开朗,出现如桃源般幽静的谷地和美术馆建筑。这一动线安排就借鉴了中式园林“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传统手法,让人获得一番顿悟似的空间体验。而美术馆的建筑造型则结合了日本茶室的朴素用料和现代结构的简洁利落,既有国际化的形式,又隐隐透出东方禅意。
滋贺县美秀美术馆
同样,贝聿铭在卡塔尔多哈设计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也充分体现了东西融合的巧思。这座博物馆坐落于多哈海湾一座人工岛上,由一系列逐层退进的方形体块组成,远看有如阿拉伯传统城堡般庄重。贝老为了捕捉伊斯兰建筑的精髓,曾在80多岁高龄时走访埃及、突尼斯等地的古老清真寺,寻找灵感。最终,多哈的这座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既呈现出浓厚的中东地域风格,又通过简洁的几何构成和现代建造技术展现出现代性,被誉为“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杰作。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的作品中,这类跨越文化藩篱的尝试还有很多,每一件都折射出贝老对不同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历史再现的文化性
贝聿铭常常被赋予在古老文脉环境中设计新建筑的任务,而他的策略从不是简单复制传统元素,而是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现代设计语言“再现”文化精髓。
1982年建成开业的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落成作品,也是他探索“现代建筑如何融入中国语境”的重要试验。贝老以中国传统园林为灵感来规划酒店布局——建筑群由若干不规则的低层楼房组成,中间以走廊曲径连接,围合出一系列庭院和园景空间。建筑造型上,香山饭店通体采用白墙灰瓦,低矮的体量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灰色坡屋顶上的花纹砖饰源自中式屋檐纹样,被贝老以现代手法重新演绎。它不是简单堆砌“中式符号”,而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提炼融合东方意境的建筑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古老又崭新的中国意象,当年在国内建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同济大学的师生,是非常赞赏贝先生的创新的。
北京香山饭店
20年后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贝老并没有照搬古典苏式建筑,而是提炼了苏州园林“粉墙黛瓦、亭台水院”的神韵,用当代手法重塑。新馆以白色墙面和几何化的灰色屋顶与周边古建筑相呼应,却在结构上大胆采用现代钢和玻璃,引入大量天光。他甚至创新性地用深灰色花岗石板代替传统小青瓦铺屋面,以菱形排列的方法解决了传统瓦片易碎渗漏的问题。这一做法也曾引发争论,但最终证明既保留了“白墙灰瓦”的视觉意象,又确保了建筑经久耐用。贝老通过这样的设计,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符号,而是可以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得以新生和延续的思想。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总而言之,贝聿铭的建筑之所以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正在于他将理性的构型和诗意的空间融为一体,将传统神韵注入当代空间,并且始终以对历史、人文的关怀来平衡前卫与传统。在他的作品里,功能与形式、空间与文化达到了高度统一。
中欧上海校园:大师之作成绝响
在1995年设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园时,贝老虽已近耄耋之年,但对他这样一位睿智而长寿的建筑师而言,也是年富力强之时。在李振宇教授眼中,这座校园浓缩了贝老设计手法的特点,堪称贝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真迹”。
从总体布局来看,中欧校园采用了模数化和庭院式的布局原则。贝老团队在设计时采用了3.6米为基本模数的网格,这个数字既符合教学楼等空间开间需求,又恰好是中国古代度量中的“丈”之约略等值,可谓中西合璧的巧思。教学楼沿中轴对称分布,但通过走廊、连廊的错落连接,避免了呆板单调,反而形成一种松散有致的秩序感。校园中央是镜湖水庭,不仅调节小环境气候,更提供了建筑间的视线渗透,使整个校园仿佛一座开放的现代园林。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内庭院
中欧红枫路校园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属位于核心位置的图书馆。贝聿铭以他标志性的几何语言和光影手法,为中欧打造了一座别具特色的知识殿堂。它矗立在湖畔,以方形为基座平面,加入了45度斜向轴线的空间变化。立面随着高度上升逐渐收进,顶部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十字形的玻璃天窗。远观整座建筑,轮廓方正规整,灰白相间的色调沉稳大方,给人以端庄肃穆的第一印象。然而,当你步入馆内大厅,却会惊喜地发现内部空间截然不同:图书馆的中庭平面并非方形,而是一个八边形,八角形的中庭一直通到顶层,仰头可见十字形天窗将明亮的天光均匀撒入室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图书馆
这种设计匠心独具。贝老巧妙地用八角形大厅呼应了中国文化,又用现代结构实现了它。在八角中庭周围,是环绕布置的开架阅览区和书库。当阳光从天窗泻下,在白色墙面和深色地板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整个空间显得格外宁静而富有书香气息。许多师生都说,中欧图书馆是他们最喜欢的校园空间,因为一走进去就有一种被安静下来的力量,这正是贝老的高明之处,通过光与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贝聿铭对中欧校园细部设计的关注也令人叹服。例如,中欧校园建筑的外墙采用了高品质的浅灰色花岗岩贴面和白色混凝土墙相结合的做法,每一块花岗岩板的尺寸和铺贴纹样都经过精确计算,使水平灰带与窗洞排列相协调,在不同楼栋之间保持一致的标高线,整个校园从远看过去有一种连贯的韵律感。再如窗户设计,贝老并未采用常见的大片玻璃幕墙,而是在白墙上开方窗,并于窗框中引入中式传统图案元素。
李振宇教授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中欧上海校园设计所体现的贝氏精髓:
第一,几何形体。中欧上海校园整体造型以方形和三角形为基调,并局部融入圆形元素,体现出纯粹而强烈的几何美学。贝老擅长用最简单的形体创造震撼人心的力量感,中欧上海校园的总体轮廓和许多细部都遵循严格的几何构图原则,营造出理性又不失诗意的空间秩序。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立面几何元素
第二,庭院空间。校园采用传统院落式的布局,但“围而不死”,建筑围合出多个尺度适宜的庭院,讲究开合有度、虚实相生,使庭院空间既有凝聚力又保持通透开放。漫步其中,既能获得中国庭院那种静谧的围合感,又不觉压抑闭塞,每一处庭院都与周边空间流畅衔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具有园林意味的庭院
第三,黑白素色。建筑主体立面以黑、白、灰三色为基调,所有固定构件皆素雅无华,仿佛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散发出永恒典雅的气质。而色彩则留待可变元素去发挥:室内陈设以及四时景色点缀其间,使空间富有生机。黑白灰的永恒经典与局部彩色的点睛之笔相得益彰,在严谨中孕育出活泼,在克制中容纳了丰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白墙与灰砖
第四,砖石建构。在结构和细部上大胆创新,各种材料与构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交织拼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构艺术。贝先生用青砖设计的底层漏窗,正方形立面,窗棂45度交叉拼接,内侧安装玻璃。匠心独运,工艺精致,已成绝响。再如学生宿舍楼斜角窗的巧妙切割、青砖与花岗岩交错拼砌的细腻做法等,皆为大师量身定制的方案,许多细节的施工难度很大,今日的建筑实践中已几乎难再现。
横向条纹青砖
漫步校园,我们仿佛能触摸到贝老对建筑的深邃思考。他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因此,他的建筑不单是为满足功用而建,更承载着设计者的理念与价值观,久而久之会化为一种无声的哲学,滋养其中的人们。
贝聿铭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的作品仍静静矗立在我们身边,继续诉说着他的理念与情怀。置身中欧上海校园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化与艺术的美妙,更有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规律和变化,空间与实体,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这种精神,无声地影响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欧人。
编辑| 岳顶军
欢迎点击小程序,全方位了解中欧!
你还可以在这些平台关注中欧
关注中欧官方视频号
点击咨询中欧课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