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协最新发文,将于10月、11月举办邀请赛,现公开征集城市“接盘”,谁承保谁就提供万人场地以及星级酒店入住,收益和“接盘”方平分。
而足协手里能拿出的“筹码”,无非是那几支连中超都快保不住级的球队,外加可能来凑数的东南亚二线队伍,这样的阵容,门票能卖出三成就算烧高香。
之前赞助商集体抵制不是没道理。去年某运动品牌刚给足协砸了8000万,结果国足在世预赛踢得稀碎,连越南都敢输,品牌方的球鞋销量掉了15%,今年到期直接拉黑不续了。
另一家电竞公司本来想跨界合作,看了眼中超场均1.2万人的上座率,转头把钱投给了王者荣耀联赛——那边一场决赛能卖4万张票,比足协全年的热门场次还火。
现在足协账上的赞助费只剩去年的零头,连裁判的出场费都快发不出来,才想出这“空手套白狼”的招,让城市来填窟窿。
但接盘的城市心里跟明镜似的,这哪是分收益,分明是扛风险。
去年某三线城市接了场足协杯附加赛,花200万修场地、搞宣传,结果只卖了8000张票,收入刚够付水电费,最后财政贴了150万,市长在常委会上被批“乱花钱”。
但架不住足协画的饼——“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文旅消费”,这话术跟开发商卖楼时说“地铁马上通”一个路数。
有些城市正愁没赛事撑场面,比如某北方城市,冬天除了冰雪节没别的动静,想着借足球赛吸引点游客,哪怕赔点钱也认,反正财政的账能混过去。
收益平分更是像纸上画的馅饼。足协能拿出的收益来源,门票抽成30%,转播费(大概率只有地方台愿意播,给个几万块意思意思),还有场边广告牌——但现在连本地企业都懒得投。
去年某城市办的友谊赛,门票卖了120万,足协拿走36万,剩下的不够付场地租金,城市只能自己补60万,等于花60万买了个“赛事举办地”的名头,跟景区买假A级证书似的。
而参赛球队的态度更能说明问题。中超前四的球队直接婉拒,说“要备战联赛”,其实是怕踢这种鸡肋比赛受伤,毕竟足协连出场费都给不起,只包吃住。
最后只能拉来两支保级队、一支中甲中游队,外加泰国某俱乐部的二队凑数,这样的阵容,球迷连骂都懒得骂——某票务网站挂出预售,三天才卖了200多张,还是黄牛在低价扫货。
倒是参赛球员挺开心,不用踢高强度比赛,还能去新城市逛吃,有球员在群里说“就当公费旅游”。
但足协这操作可不是头一回。2021年搞过“地区足球嘉年华”,让城市接盘办业余联赛,结果某城市花300万搭了临时看台,最后来的观众还没工作人员多,当地居民抱怨“还不如搞个夜市实在”。
这次换汤不换药,只是把业余队换成了职业队,骨子里还是“转嫁成本”的老套路——反正足协不用掏钱,办得好能捞点分成,办砸了是城市能力不行,锅甩得比谁都快。
接盘城市的小算盘也打得精。某海滨城市想借赛事推广旅游,把比赛安排在景区旁边的体育场,门票捆绑景区套票卖,哪怕足球票亏了,景区能多赚点。
还有城市盯着足协的“政策礼包”,比如申请青训基地能优先审批,或者能争取到下一届足协杯的承办权,这些隐形福利比眼前的收益更诱人。就像商场里的“满减券”,看着划算,其实是逼着你多消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